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活动 >

学习心得丨筑爱中法研讨班(第一轮)儿童普通精神病的临床答疑课

 

 

* 此篇文章是对筑爱中法研讨班(第一轮)儿童普通精神病的临床”线上答疑课的回顾记录,以及作者对课程的心得体会和思考。

 

5月23日答疑课 张涛老师成都翻译现场

 

 

课程主讲丨Ana Victoria Saldarriagav

现场翻译丨张 涛

 

笔记作者丨贺丹雅

四川大学精神分析方向硕士在读

 

 

2020年5月23日,巴黎八大精神分析博士Ana Victoria Saldarriagav夫人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答疑课程。
此次答疑课程为去年12月在成都举行的筑爱中法研讨班(第一轮)儿童普通精神病的临床”课程的后续。在筑爱心理及张涛老师的辛勤付出之下,三个多小时的答疑课程,让人获益匪浅。

 

去年12月,Saldarriaga夫人来蓉进行的“筑爱中法研讨班(第一轮)儿童普通精神病的临床”课程现场
 
此次答疑课程的主题为:“Sur des questions”,是夫人针对于学员们所提出的问题而设置的。夫人的用心可见一斑。
 
 
在对问题进行解答之前,夫人首先和学员们讨论了精神分析的框架。诚然如夫人所言,每个人所提出的问题都涉及提问者自身;在此,夫人也肯定了学员们所提出的问题均是基于精神分析的实践。

 

 
1什么是精神分析的框架?
夫人从精神分析在弗洛伊德时代所遇到的享乐问题作为开端,结合去年“儿童普通精神病的临床”课程培训的内容,我们再一次遭遇了在儿童精神结构的发展过程中,无意识的享乐以及最基本的幻想是如何建构的问题。在这里,从弗洛伊德到拉康,有一个继承及其发展的过程。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回应了儿童早期的无意识的享乐问题;拉康则根据自己所提出的“三界”理论对此进行了阐释。在个体诞生开始,便落入了语言的维度——他者在对他讲话,这是一种声音的享乐;在类似的躲猫猫游戏中(出现/消失;开/关),他渐渐在象征的对立性中进入了原初的符号化过程。
在去年“儿童普通精神病的临床”培训的课程中,我们在夫人的引导下所分析的Robert个案,正是原初符号化失败以致小Robert始终处于”言语菜心“的水平,未曾理解语词的象征性意义(*案例中以”狼“这个词为代表)。继而,当儿童由解剖学意义的身体差异进入符号性的差异过程中,产生性的认同时,享乐的问题以生与死的问题在孩子面前凸显。这些所涉及到无意识的享乐问题,同时也是涉及到基本的幻想是如何构建的问题。
拉康提出了三个重要的逻辑性时刻:看的时刻、理解的时刻、结论的时刻。夫人提出,就精神分析的实践,以及大家所提出的问题,都可以试着在这样一个逻辑时间中来进行处理。同时,在实践中,我们必须首先界定问题的背景:RSI(*实在,符号,想象三界)
你将登录在哪一个范畴之下?

 

 
2
三界理论是拉康派精神分析的重大贡献,可以帮助精神分析实践者们更好的理解精神分析的理论及其实践。针对本次儿童精神病的临床案例分析,以及学员们所提出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界定的是问题的登录: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处于实在,符号,抑或想象界?
在此,夫人非常细致的介绍了儿童精神结构的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在三界中登录的重要时刻。事实上,在去年的儿童精神病的临床案例中,通过对于Robert、Dick个案的分析,我们对于儿童在三界的登录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Robert正是未能在实在中进行一个区分而被大彼者的言语所攫住,他遭遇了实在界登录的失败而致于异常精神病的结构;而Dick已然登录到了实在界,他拥有了一些能指符号,但声音于他而言,仅仅是漂浮的能指,并不具有任何意义,他并不知晓它们的含义,这个在符号界登录的失败而致于日常精神病的结构。
此次,夫人对于拉康三界的进一步阐释可以说是对上次培训课程的一个深化;同时,也引导学员们思考将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定位于何种维度。
个体自出生开始,便处于他者的语言之中。在讲话的过程中,涉及三个维度:发出者、信息、接受者。信息的发出者及接收者是实在界的(嘴;耳朵);涉及的客体则是声音。就声音这个客体而言,既涉及到声音本身,还涉及到能指,意义。个体试图理解声音背后的意义,这对应着声音背后的东西——无法讲出或者没有讲出的东西。此刻个体会在想象维度之下对声音背后的东西猜测:你为什么对我说这个?而这正是界于符号维度之下的潜在的无意识之欲望。在讲话的过程中,能指通过声音来运载。夫人在这里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车作为日常运载的交通工具犹如运载能指的声音。
进一步,夫人细化了对于能指的解释能指的基本单位为音素,是一些被联结的声音,是对他人发出的话语,犹如笑、咳嗽、呼唤等等。而能指的意义乃是在关系中产生的,即每一个意义均指向了一个关系;但是每个人的意义都是不一样的,这牵涉到每一个人的背景,即大彼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理解,“大彼者为能指所蕴藏的宝库”;对能指的界定乃是在话语中确立的关系。夫人以两个句子为例进行说明:“Ou est la rose?” / ”Ou est Rose?”  都为”rose”,前者指的花,后者则指的人名。

 

 
3
在三界登录的视角之下,我们再次在夫人的引导下回到享乐的问题。
婴幼儿最初遭遇的是身体实在维度的享乐,这里涉及到一些客体a:声音、目光、阳具等等;对应着不同的爱若区,这是肌体的享乐;身体想象维度的享乐是在镜子阶段出现的各种形象,由目光所运载;符号维度的享乐则建立在区分性的基础之上,对子的区分差异性是儿童符号化的重要基础,在符号维度之下儿童发展出性别认同。
就精神分析的实践而言,夫人提出:症状背后总有着实在的意义。这是和精神分析的实践——话语层面的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话语(符号)是分析家们进入精神结构的途径;而在无法言说的背后,比如强迫性重复,总有实在的东西,未曾被符号化的东西在运作着。
正是因为精神分析的实践是在话语层面展开的,符号,能指的运作必然的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及重视。一方面,结合儿童精神结构的发展,夫人进一步说明了婴幼儿在言语方面的发展。婴幼儿最初的言语阶段为咿呀言语阶段(一些没有意义的声音),这是处在实在的维度之下;然后,婴幼儿进入母语阶段(母语意味着发出的声音具有了意义),这是处在符号维度之下的。但是,母语中交织着咿呀言语,在婴幼儿的言语发展过程中并未得到严格的区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母语中暗含了实在的维度。弗洛伊德曾就“诙谐”现象进行讨论,并提出,诙谐的快乐也可追溯至婴幼儿早期在言语中所得的“胡说的快乐”,这里具有一种无意识的享乐。另一方面,就能指而言,夫人进一步阐明了能指的意义由专名与所对应物象的关系,直至能指是为另一个主体所代表的能指。夫人的阐释,对于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拉康对于索绪尔语言学公式的改写,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夫人在解答学员们的具体问题之前,在理论上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享乐的问题三界的登录。这两条线最后交织在一起,夫人引导我们进入拉康的三个重要的逻辑性时刻,从三界的角度去解释享乐的问题。这里所涉及的三界的登录是对之前所学习的儿童精神病的临床案例分析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享乐的问题、能指的问题的提出对于精神分析的框架界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4
在带领大家探讨了精神分析的框架以及问题界定的背景(RSI)之后,夫人就学员所提出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解答。
在夫人的解答过程中,个人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在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中,如何引导分析者进入历时性的话语,去符号化一些实在的东西。当分析者固着在一个实在维度——精神病结构;或是行动化一些实在维度的东西——重复行为时;或是处于实在维度之下原初性超我的施虐性享乐时,就分析家的工作而言,都是通过分析者自由联想下的言说,在话语层面去工作。分析家所面临的正是如何符号化实在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符号化过程也正是儿童精神结构的发展过程。无疑,此次课程探讨儿童精神病的临床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根据问题的界定,分析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干预。就固着在实在界中的精神病结构而言,可以在咿呀言语中进行干预,不断引入具有区分性的符号,通过引入历时性的话语,让句子(精神结构)结构化得以发生;就重复而言,涉及的正是能指对于言说话语的切割。鉴于重复乃是实在中未被符号捕获而脱落于能指网络的部分,对于重复的处理在根本上是分析家试图去符号化实在性的话语,是由符号进入实在,再由实在进入符号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在历时性话语中展开的过程。
夫人的耐心解答对于精神分析的实践而言,让人获益匪浅。

 

 
2020年以一场疫情作为开端,但在Saldarriagav夫人传播精神分析的热忱之下,儿童精神病临床的研讨学习并未中断,而在疫情之下的指导和学习更显得弥足珍贵。夫人的引领,使得我们对于精神分析的理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对于临床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期待与夫人在6月6日的“冠状病毒和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讲座中再次相遇!
再次感谢Saldarriagav夫人!

 

 

 

本次课程法方老师:Saldarriaga夫人,
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博士,新拉康学派和世界精神分析协会的重要成员。

 

受筑爱心理和张涛老师联合邀请,去年12月来蓉为“筑爱心理丨无意识研究系列中法研讨班(第一轮)第一次课程”讲学。

 
明晚(6月6日) 20:00,即将呈现
再次连线Saldarriaga夫人,针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开展特别公开课教学。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