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偶尔在朋友家翻到了《郑爽的书》,发现这个自带热搜体质的姑娘,曾在2017年写的书里与粉丝们严肃地探讨心理学知识。
比如“心理反射”:人之所以会讨厌某些行为或某些特质,很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想那样做却不能做,于是压抑情绪,衍变成心理反射。
郑爽说,自己进演艺圈比较早,“一天一天,大家只看到了他们眼里喜欢的郑爽,我喜欢的那个她不见了”。
而“被塑造的郑爽”,也会用异样的眼光去审视某些看似不正常的事,也会给不同的人扣上带标签的帽子,也会误解他人或被他人误解。终于,最后也变成了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但当她慢慢意识到自己心中也有个“小野兽”后,就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自我表露”的行为。比如她在《拜托了冰箱》中,自曝拍戏中途如果情绪不OK,就直接走开,不会勉强自己继续拍。
郑爽说:当艺人太久,憋太久了,已经感受不到自己了。所以后来我会很多想要表述自己的行为。
许多人批评她,说作为一个演员,“不敬业”,但我想看看她“挣扎着接纳自己”的一面。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告诉我们,一个人在脱离集体心理、形成独立的自我人格,得到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接纳自己的“影子(shadow)”。
觉察、感受,接纳自己——说起来好像很轻松。但临床心理学中面对的一切问题,都是知易行难的过程性问题。
在最新一期《拜托了冰箱》里,节目组公开了郑爽的“两个冰箱”。一个是理想中的,一个她现实中在用的。
在郑爽的“理想冰箱”里,所有物品都分门别类地放好。干净、富足、整齐,冷冷淡淡。
但她现实中的冰箱就接地气得多:
一个大西瓜、半听没喝完的可乐。有跟家人一起做辣白菜时用的鱼露,自己做的东北冻梨。在冰箱的保鲜层里,还有无菌土这种稀奇玩意儿。
不知郑爽有没有意识到,这个冰箱显然是更有意思的,也吸引了餐桌上更多的好奇和讨论。
没想到这样一个打开别人冰箱的节目,总能让人看到不少人生哲理。冰箱是比较私密的物品。一个家庭的冰箱,往往可以展现主人的生活和内在状态。这样的对比仿佛在暗示:我真实的样子,跟自己期待中的不太一样。
我们也收到过很多类似的留言:
我在脑子里勾勒了一个“理想自我”,TA总是可以按时保质地完成工作。但真实的我总在公司加班到吐血,打肿脸充胖子,去承担自己实际无法完成的事。
三十年来,我一直在忽视那个“真实自我”,跟自己较劲,较劲到后来精疲力竭了。最后我跟自己说:“一直以来你辛苦了”,选择跟自己和解。
心理学家Edward Tory Higgins提出,当一个人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差距过大的时候,就会出现自我不匹配(self‐discrepancy)的状态,由此生出恐惧、威胁、不安感等情绪。
这种负面情绪的来源,可能与低自尊感、因未被满足的渴望而遭受的挫败、缺乏自我实现的沮丧、觉得自己羞愧/不配/不值得,或是与重要之人的期待不符等因素有关(Higgins,1987)。
郑爽其实也明白:我应该接纳自己,我是值得被爱的。在近几年的采访中,她也会大大方方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坦言“那都是我自己的一部分”。
但她还是会不经意地羡慕别人,羡慕与自己目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比如她在《拜托了冰箱》中,听到郭敬明说自己疯狂热爱工作。她就觉得好羡慕,因为自己做不到。
然后郭敬明告诉郑爽:我的状态不一定适合你。最重要的,是找到你觉得舒服的方式。
“我的(人生优先级)排序不一定适合你“
让自己舒服有多难呢?即使对心理咨询师来说,这都并非易事。
当代精神医学大师欧文·亚隆在他的著作《成为我自己》中,曾记录了他对一个“身高160cm、体重高达110公斤”的女士来访者的内心无法抑制的反感。
这篇故事引发了洪水般的负面反应。
但很多咨询师感到如释重负:他们不愿承认自己有时会对来访者心存偏见/厌恶——这可能是因为某些场景/特征激活了咨询师本人的创伤或消极的一面。
“他们说,我的诚实让他们在感觉消极的时候,更容易与自己待在一起,并使他们能够开诚布公地向上级或同事表达这种情感”。——欧文·亚隆
觉察、承认,是情绪自由的第一步,也是接纳自己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