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隔代育儿的时代隐痛:老人带孩子就会隔辈亲、

 

我曾经在电话咨询中接待过一个来访者,她讲述了司空见惯的一个家庭小纷争,却让我记忆非常深刻。这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女性,她打电话咨询为什么孙子上幼儿园的事情她无法作主?

 

老人的孙子今年三岁了,从十个月断奶后一直由她和老伴照看。最近,她和老伴给孙子选了一间靠自己家很近的幼儿园,为的是接送方便。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儿子和儿媳时,却遭到了他们的竭力反对。儿子和儿媳给孙子找了间私立幼儿园,离她家有两三站路的车程。还决定接孙子回家住,让老两口日后只负责放学接孙子然后送到儿子家就可以了。

 

老人无法理解和接受儿子、儿媳的决定,也很气愤,在电话里反复询问我,为什么儿子、儿媳不能听从她的意见?

 

儿童自出生后由亲生父母抚养,属于“邻代抚养”,这是最普遍也最自然的抚养结构。“邻代抚养”长大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与父母形成心理上的依恋关系。通过依恋关系的建立,孩子自然而然地从父母那里获取物质需要的满足,情感需要的满足,以及最重要的心理上安全感的满足。

 

如果儿童自婴幼期大部分时间交由祖父母抚养,则属于“隔代抚养”,这种抚养结构在国外极为少见,但在我国却很常见,一般多为祖父母抚养幼儿至学龄前,再由父母抚养。

 

被“隔代抚养”长大的孩子,也会与抚养人形成心理上的依恋关系,此时,祖父母在幼儿心理上的位置明显比父母的位置更重要,幼儿与祖父母建立了物质、情感以及安全需要的依恋满足关系,这是一种双方都非常依赖的关系模式,不仅是幼儿需要祖父母,祖父母也同样需要幼儿的存在来抚慰心理上的满足感。

 

“邻代抚养”不当也存在着父母在心理上与幼儿非常依赖的关系模式,这一点与“隔代抚养”并没有优劣之分。隔代抚养的劣势在于祖父母习惯于用自己的抚养方式代替父母的抚养方式,祖父母与父母的关系不再是合作性的,而是充满了竞争意味。

 

竞争破坏了原本稳定的家庭结构,抚养者之间明明相互埋怨但又碍于面子无法明言。父母与祖父母的关系变得复杂而微妙,要么看起来面和心不和,要么干脆面也不和心也不和。幼儿长期处在这种矛盾的家庭氛围里,也会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依附于哪一方更安全。

 

原本属于家庭抚养者内心的冲突,最终演变成幼儿内在秩序的混乱,无法形成安全型依恋模式。

 

 

1.

隔代抚养,隔走的是幼儿真正的“妈妈”

 

依恋理论创始人约翰·鲍比认为,一个人童年时对父母的依恋可能是最强烈的,但我们的一生中会形成很多新的依恋,每一个早期依恋的质量可以是相对独立的。

 

在儿童的依恋心理编码过程中,通常一个编码出来是主附两个依恋客体,因为大家族都存在这个问题,不限于哪个文化或是国家。所以这个时候,儿童如果可以很明确地与一个又一个可以区分的客体打交道。在正常情形下,儿童内心可以容纳其内在与不同客体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说多于两个人参与就一定会影响儿童的依恋进程。

 

产生不良影响的前提是被邀请进来的祖辈试图“鸠占鹊巢”,尝试突破家庭成员的身份界限。

 

这种逾越界限的行为有两个不良的后果,一是引发了幼儿内心的冲突;二是削弱了年轻的父母承担的家庭功能,使得父母一方或是双方逐渐被家庭系统边缘化。

 

那位打电话来咨询的老人,孙子从很小的时候就交由她抚养,祖孙两人形成了类似母子之间的依恋模式。孙子对她的依赖带给她一种异乎寻常的重要感,重要感赋予给她的特权让她逾越了“奶奶”这个家庭角色,她的困惑在于侵占孩子父母应有的角色功能而不自知。儿子、儿媳决定接回孙子是感受到奶奶对小家庭边界的入侵,祖父母与父母双方无意中都陷入了一场对孙辈控制权的争夺中。

 

类似的事例常见于我们的生活周围,很多85后,90后养育的后代直接就交给了自己父母代养,孩子一出生就跟随祖父母或是外祖父母生活,孩子与自己的父母只在节假日的时候才有机会见一面。

 

观察他们的家庭成员关系不难发现,婴幼儿与其父母似乎都依赖着祖父母这一代,祖父母维持着家庭的日常生活。对于祖父母来说,他们退休早,年龄与身体状况尚好。自己的孩子成家了,再照顾孙子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而对于年轻的父母辈来说,他们承担的家庭事务越来越少,觉得自己变成了家庭里可有可无的成员。

 

有时是夫妻一方感受到逐渐被其他家庭成员边缘化,有时是夫妻双方集体不在父母的位置,孩子完全成了祖父母的“孩子”。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