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认为,越是在意一个目的,就越容易患得患失,而失败的可能性远远超乎想象。
养育儿女,亦是如此。
孩子读书不行、表现不积极、总是犯错发昏,这样的事情让父母心生担忧、焦虑和恐惧。
一旦过分担忧紧张,事情往往会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
比如,孩子考试不合格,认为这样下去以后肯定找不到好工作;在集体活动中表现不活跃,认为孩子人际交往能力不行,这样下去很难交到朋友,影响前途。
在这种过分焦虑和在意下,孩子根本无法朝着父母心想的好方向发展,反而会颓丧挫败。
教育的失败,往往不是父母能力不足,而是内心过分在意结果,自己的焦虑导致的。
3.
做父母不求完美,只求完整
教育家蒙特梭利说:
“儿童自有其精神胚胎,当我们表现中有微小瑕疵时,孩子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脆弱,相反,一定程度的挫折,是他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对于‘不完美’这件事,最好的适应起点,就是自己的父母。”
做父母不必事事追求完美,而是给孩子呈现最真实的自己,敢于调整自己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步伐就可以了。
陪伴孩子成长,调适健康心态,不完美但完整的父母可以做到这三点:
①给孩子的成长多一些时间,慢慢来
发展心理学表示,孩子的成长需要符合他自身的发展规律。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属于自己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即使很想孩子快快长大,能够独立自主,那也要等待他羽翼丰满,能独自飞翔。
有位作者曾在书中写道: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催孩子快快长大,效果和拔苗助长是一样的。
真想他日后稳步向前,何不多些耐心和时间,让他按照自己的步伐,走出自己的人生呢?
等待教育,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②管教孩子需要控制度,60分即可
清华教授、作家格非曾分享自己参加国际精神治疗领域的感受,提到专家们对于“最好的父母”的定义是,60分的父母是最好的父母。
对于孩子,既不是完全放任不管,也不是过分关注,60分即可。
放养型教养,容易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爱,专制型教养,则会让孩子始终感到自己做的不够好,沉浸在自卑情绪中。
只有保持适当的管教尺度,才能让孩子既享受到自由,又能和家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和交流。
③把说话的权力还给孩子,细细聆听
作家阿黛尔·法伯说:“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爱孩子,并不是靠说,而是靠做。
把说话的权力还给孩子,让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是爱孩子的真实表现。
教育,从不是靠家长强势,不停唠叨就能见效。
更多的是,孩子说,家长来根据孩子的情况,一点点调整教育的方向和方法。
育儿专家尹建莉曾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说到:
“真正高层次的教育,是让孩子做自己,成为自由的人,做一个他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欢的样子。”
成长不易,长成快乐幸福的样子更是不易。
真心为孩子好,就不要总打着爱孩子的旗号,用自己的完美去逼孩子成长。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少点用力,少些自以为是,少些权威的姿态,孩子会活得更自在,走得更轻松。
请记得,父母的天职应是助力孩子茁壮成长,而不是抑制他释放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