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虐待主题的专业书并不多,记得前几年市面上出了一本同样根据治疗师临床经验写的,关于与施受虐对抗的书,咨询师们几乎人手一本。所以当我收到这本《治愈隐性虐待——从心理虐待中康复的六阶段之旅》时,我是期待内容的。
也有些疑惑隐性虐待、心理虐待和情感虐待的差别是在哪里。疑惑一闪而过,接下来参与了工作室一场内部督导。我们看完案例报告后,外籍老师问我们有什么思考、联想,她希望我们能说一说,并希望我们也说出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我想她之所以这么要求是有道理的,有价值又适合的理论对咨询师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比喻是说理论对于咨询师做个案就像是你独自驾船在大海上航行时的那张地图。
经过有启发和收获的一场督导后,目光落在了这本书上,思考也就拉了回来。
1.
关于虐待你会联想到什么及理论?不经意间发现我给自已发出了灵魂一问。
我会联想到施虐、受虐。会想到那些把施受虐的关系模式带入到我们咨访关系的个案,也会想到个别在生命某阶段中卷入施受虐关系痛苦地想要挣脱而惊慌失措的来访者。
在前者个案中他们有的较激烈地直接向我投射他们自体的幻想,并与他们投射的凶恶、愤怒的幻想相一致的激发方式对待我,把我当作是危险和邪恶的,这会激起我愤怒和虐待。也有较温和地让我感到无能、麻木、内疚、窒息。不想向督导提起该个案,工作停滞锁死不知如何解脱,感到挫败、焦虑、困倦和了无生气。
在后者阶段性地卷入施受虐关系个案中,我印象深刻的是个案的痛苦、困惑。他们因害怕失去关系而困住。同时非常抑制自已去判断,这会让他们感到内疚。
至于理论我首先想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的肛欲期,想到肛欲期人格试图让他人处在自已的控制之下,你在跟他们的关系中会有痛苦的力量之争。他们会占据你、贬低你、摆布你,同样又让你占据他们、贬低他们、摆布他们。或者让他们除掉你、不让你走、让你依附他们或者去消灭他们;
会想到克莱因理论中的婴儿及儿童施虐幻想和冲动。婴儿具有想要抢夺母亲身体中好东西的“口腔施虐冲动”,又有想要将他的排泄物放进母亲身体包括想要进入她的身体,以便能从里面控制她的“肛门施虐冲动”;
也会想到俄狄浦斯欲望中强调有三者存在。两个人在兴奋中从事性,第三人则是旁观者。原初情境无论是真实的体验还是脑海中臆想,这些开始进入到心理组织中。这其中嫉妒性的需要包括试图占据两者中的一方,或者要求成为二者之一,或者成为两者全部。太多的兴奋、太多恐惧和太多羞耻的无助感所引发的创伤会带来施受虐的兴奋表征和倒错;
我还想到了一场争论,这些施虐的力量和摧毁的攻击性是来自死本能及衍生的焦虑幻想还是不好的养育环境。并在脑海中浮现一个画面。一个叫约翰·鲍比的人,当他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时,在一次会议讨论中,他大不敬地站起来对着认为幼儿具有攻击性、破坏性克莱因观点的人们说:“然而,坏母亲的确存在。”
我的联想滑得越来越远,想到施受虐是为了维系早年与坏母亲的联接,与他人建立痛苦联接也分离困难等客体关系理论。
然而当我翻开这本书,发现这本书介绍的理论知识与我上面联想到的理论知识是完全不同方面的,它对我的知识内容是补充的,适用的,同时也是难得地有数据调查研究的知识和经验。它描述的不是我上面联想的无意识上有施受虐关系模式的人来寻求治疗,而是特指在一段现实关系中变得情感、自尊及生活各方面的功能都已支离破碎的人来寻求治疗。他们感到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想要更好的生活的人。
他们有时是类似于电影《煤气灯下》的女主来寻求治疗,他们感觉自已生活中正被某个人(也可以是某群人),这个人(这群人)可能是家人,伴侣、朋友或同事的隐秘行为压垮来寻求治疗。也可能是被PUA的女性来寻求治疗。而他们又有一个同共点是很难描述清楚正在经历的事情或者描述清楚自已所受到的伤害。
之所以称为“隐性虐待”,是因为伤痕、残缺、和坑洞都隐藏在受害者的内心,并且操纵着他们的生活。施虐者的行为又伪装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受害者受到的危害常常被忽视。
作者香农·托马斯也把这类隐性心理虐待区分了情感虐待,她认为情感上虐待他人的同时仍然能对他人产生共情。例如,与成瘾作斗争的人在满足自已的欲望的同时可能会伤害他人,他们的核心人格中包含关心他人的成分,但却被毒品和酒精控制下的混乱生活所掩盖。他们在自已处于致命状态时才会伤害他人,可一旦他们的成瘾行为完全康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对自已给他人造成的伤害感到内疚,并给予真正的弥补。
相反这本书里描述的心理虐待的施虐者伤害他人,不是由于其自身的判断能力受损或者在无意识层面而不自知,而是他们享受在虐待他人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掌控感。
这些人是属于人格障碍中的自恋者、反社会者和精神病态者等等。这些人危害极大同时也可能存在于我们的原生家庭中、恋爱关系中、朋友之间或工作场合中。很少有专门的知识来描述这一类人隐蔽的行为特点。这一类人也不会走进我们的咨询室,因为他们从施虐行为中受益并不想改变,反而是被他们进行施虐的对象走进咨询室。
香农·托马斯描述这类人格障碍的形像很生动,她形容自恋人者会开车从你身上碾过去,并责骂你挡了他们的道。他们会无止境地抱怨你把他们的车弄坏了。反社会者会开车从你身上碾过去,他们不仅责骂你挡了他们的道,甚至得意的笑,因为他们从自已制造的混乱中得到了隐秘的快乐。精神病态者会不遗于力地精心计划好步骤,确保能开车从你身上碾过去,他们边做边笑并不忘回头看一眼,以确保对你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类人确实让人震惊。
2.
那么灵魂二问来了,如果《煤气灯下》的女主来寻求治疗时你该如何治疗?
她们普遍对心理虐待缺乏认识,而且怀疑是自已的问题。当她们走进咨询室时往往状况是有些严重和危急。除了探讨她们本身人格因素和创伤、情结、动力,而他们正经历的心理虐待躲在阴影里的时间越长,他们的生活越容易被沉默地、缓慢地摧毁。不同的咨询师会有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我个人认为香农·托马斯是用了一种非常整合的、现代的方法来治疗,包括整合了一些认知行为疗法。
香农·托马斯专门为这些心理虐待的受害者一起工作,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从隐性虐待中康复所需要六阶段理论。这六阶段之旅是绝望、学习、清醒、界限、恢复、维持。
其中这六阶段我认为第一阶段绝望是更难的。但只有承认伤害并放下对施虐者的期待才能有后面的痊愈。绝望会让个案真正决定深入地探寻自已的内心来进行自我修复。
第三阶段清醒是更痛苦的。因为这个时候已经充分地意识到心理虐待的破坏性,这会异常失望和痛苦。疯狂的混乱在这个阶段停止了,但是重新建构生活却还没有发生。
电影《煤气灯下》结局是女主遇到年轻英俊的侦探对她的爱情进行缜密地调查,惊奇地发现真相并倾心于她,但电影是电影,她甚至不需要面对她内心的失望、恐惧和丧失。现实中被卷入心理虐待的人们需要很努力地挣扎才能修复与成长。
和他们的治疗工作也同样,在面对这些个案时我们很可能一开始会感觉有些不同寻常,但如何利用这些感受,如何命名,如何有理论依据地思考,并从和他们的互动内容中理出并验证也是纷繁复杂的。
所以我们去上课、去督导,去看很多书。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理论工具书,就像我们曾经从一本专讲情感勒索或者用爱控制的书中知道了一般情感虐待,从一本专讲关系失衡的书中知道关系中的拖累症并能准切知道命名的涵义,同时从另一本讲关系的评估和修复的书中知道了一些评估关系知识。
这本书对于在童年遭受过心理虐待或者任何阶段遭受过心理虐待,或者你正处在一段关系中,但你变得越来越混乱,越来越没有力量,生活正在被这段关系所侵蚀、弄糟,你感到很有威胁、压力但又不太能具体描述出来,这本书或许会给你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