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亲密关系中,该有多少隐私?

03.

 

Sykes(1999)研究发现,当人们的隐私受到侵犯时,ta们感到自己被侵犯了,觉得一些重要的东西被剥夺了。

 

侵犯隐私也可能会扼杀亲密关系中必不可少的自发性和真实性(spontaneity and authenticity)。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对隐私的界限会发生变化。我们愿意和伴侣分享自己脆弱不堪的一面,选择让最亲密的人知道那些不希望被外人了解的方面。这一切都是在自愿的前提下发生,才会有积极的意义。

 

当未征得伴侣的同意,你偷偷地去看ta的手机,或强行要求对方给你看,都让ta受到了非自愿的侵犯。

 

研究显示,强行突破隐私,会遏制伴侣向你开放边界的自发性,这样的情况越多,对方会有越大的概率不再愿意和你敞开心扉——只有当一个人的隐私空间被允许安全地存在时,ta才有可能主动愿意与他人共享。

 

另外,如果ta感到自己的隐私被侵犯,ta可能“符合”你的期望,但你看到的可能不是真实的ta。

 

例如,ta可能会提高“反侦察能力”, 在你看到手机之前就已经清理得天衣无缝,刻意删除一些不能让你看到的聊天记录,你自然看不到ta真实的一面。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是侵犯隐私的行为让隐私变成了秘密。当你的伴侣在有意识地保守秘密时,你和ta之间,才真正失去了真实的连接。

 

 

 

04.

 

现代哲学家Ferdinand Schoeman(1992)指出,隐私之所以重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研究人员招募了108名志愿者,分别通过开放式问题和有关隐私的问卷收集了人们对日常隐私体验的详细描述(Lombardi & Ciceri, 2016)。

 

结果对隐私的功能有了两个重要发现。第一种功能与达到隐私状态后的安全感有关,很多受试者说,当ta们体验到隐私,ta们“感到对环境的控制”、“感到安全”。

 

在这段体验隐私的时间里,隐私提供了给人们认知、情绪和身体再生的机会,ta们可以静下心来思考,调节自己的情绪并释放压力,能感受到隐私赋予的“治愈价值(therapeutic value to privacy)”。

 

这样来说,允许亲密关系中的人体验到隐私状态,会让ta们对关系感到安全。而人们只有在感到安全的前提下,才会敢于在关系中和伴侣分享自己的感受,展现真实自我

 

 

在缺乏隐私的亲密关系中,比起亲密感,人们更常感觉到负面的情感体验,例如不被信任、焦虑、紧张的窒息感。

 

如果一个人连短暂的独处时间都没有,比如伴侣夺命连环call,无时无刻不在查岗,ta不会对关系感到舒适和满意,而ta的伴侣获得的也只是虚假的亲密感。

 

 

 

05.

 

那么,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要如何兼顾坦诚和隐私呢?

 

答案是:我们要根据关系的亲密度来看待坦诚和隐私。

 

如果关系不太亲密,我们建议:

 

先让渡自己的边界,尝试重新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后,再谈隐私。

 

关系亲密度的下降可能与缺乏信任有关(Arikewuyo, Eluwole & Özad, 2020),如果在这个时候,你还在坚持自己的隐私,不给对方看手机,会让你更无法获得伴侣的信任,也达不到你想要的情感亲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面临的选择并不是要拥有完全或部分的隐私,而是我们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放弃自己的隐私,以换取伴侣的信任和情感上的亲密。

 

比如,原来你不肯给ta看自己的手机,此时你主动让对方检查自己的社交账号,并不意味着你没有了隐私,而是暂时选择放下部分的隐私,让对方考核关系中的信任。

 

在建立起基本的信任之后,你可以真诚具体地表达对隐私的需要。

 

如果你想让关系更亲密,我们建议:

 

更多地尊重彼此的隐私,关注真诚的态度而非坦诚的程度。

 

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不是两个人成为一体,而始终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保持这种个性需要一定程度的隐私。

 

当我们更多地去关注伴侣的真诚态度,而不是以自己对坦诚的期望去要求对方,伴侣也会感受到你的体贴和共情。

 

而尊重隐私,相当于在告诉对方,你看到了对方的真诚,相信ta对自己没有隐瞒,所以你们都可以有私人空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你希望对方继续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个性,也珍视这段关系。

 

由此可见,真正重要的,是坦诚或隐私背后,那些为对方和双方共同利益所做出的考虑,以及能让你们的关系变得更亲密的考量。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