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创伤的内在世界』第六章 有关自我照护系统的精神分析理论1

『创伤的内在世界』第六章 有关自我照护系统的精神分析理论​1



考利根与戈登:“心智客体”
 

考利根与戈登提出的“心智客体”,则强调温尼考特所称位于心智中的假我的迫害面向。他们提出,费伦奇称为“前行”自体的东西在某一群个案身上成长得太快,变得早熟,并且认同了心智,包括心智的完美主义理想。这种完美主义的“心智”会化身为内在的“心智客体”,因为心身自体永远无法跟上心智不停歇的要求,便会对心身自体发动残酷攻击,因而引发忧郁症、强迫症,以及各种形式的思觉失调退缩(schizoid withdrawal)。套入我们的用语,就是自我照护系统主导并防堵所有进一步的依赖关系,而无法有所成长。
 

麦可•艾根
 

此处提到的多位精神分析理论家当中,艾根(Michael Eigen)的论点最近似用原型观点来理解自我照护系统的原始防卫。他将焦点集中于比昂的想法。比昂相信早年创伤衍生的“精神病痛苦”会激发“恶毒心智”,最终会在心灵中掀起狂乱风暴,可能会破坏消化自身经验的能力。恶毒的“厌生超我”(life-hating superego)几乎会霸占正常思维,合理化自身的破坏意图,进而拆解心灵的象征能力。艾根用以下文字精要简述比昂的观点:比昂是想象〔心灵进化〕在反向运作来比拟这种大规模的破坏。创伤并未转入初级历程,于是无法被并入意象,阻碍了后续象征与思绪生成,倒是出现了某种惊人的反向运作,所有进化都解构回创伤原本的元素,无法进一步消化。永恒不灭的原始灾难占去心灵所在的位置。心灵(此时已所剩无几)变成一架“灾难机具”,将所有可能发生的经验都搅烂成骇人的空无。
 

可是艾根并不满足于比昂的“灾难机具”之说,他继续延伸,写下一段就连荣格也可能会亲笔写下的观点:婴儿会无法消化自己所遭遇的冲击,这点很容易可以想象,不过,我认为若去承担一个人终其一生都会有无能消化的情况,是有帮助的。我们的宗教和心理治疗其实为如何消解难以承受之苦提供了参考架构,或许也为消解难以消受之乐提供了参考架构。不时,艺术和文学会将人生苦乐领至短暂灿烂的巅峰;好的诗文可将时光凝缩,在一生当中供予情绪转化的空间。生命中亦会有前行、喧腾的时刻,将人生点缀得别有意义或神秘难测。不过我认为这些美学或宗教产物之所以有力量,部分是来自于它们所涵纳的各种人生崩解时刻。
 

此处艾根提出的心灵某种特质,正是荣格与佛洛伊德观点分歧之处,亦即婴儿心智因防御早年创伤而生的各种潜意识幻想,是(至少有可能是)取自既存的意义结构,并非为了让婴儿/儿童好过一些而“凭空创造”出来的;相反地,就如我们所见,这些幻想常常呈现的恶魔形象其实经常让受创者感觉更糟。换言之,心智是含有原型的,建构心灵的原型参考架构在婴儿早期与母亲互动的经验(包括创伤)中“释出”,不过全人类都有相同的参考架构,此外,在个体因人世所苦的期间也持续“释出”。因此,当受创的婴儿日后在宗教、诗文和艺术当中,接触到同样“类别”的叙事符号系统(也就是故事),这些东西就会具有转化的潜能和“意义”,正因为它们(这些类别)一开始就存在。实际上,就是由于后来接触到这些类似的原型之意象或再现,才能“记起”早年创伤。从这种观点来看,心理疾病是人类所普遍共有的,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即使是创伤引发的“强迫性重复”,也是人类共通经验的一部分,不需要影射是“死亡本能”,即使佛洛伊德的这种幻想,也是他和其他人从治疗创伤的临床经验中所得出的部分意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