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人我之间』第五章 分离与个体化1


研究过有严重困扰的婴儿之后,Mahler和她的同僚开始对三十八个正常孩童和他们的二十二个母亲展开观察。这些孩童在研究开始的时候都只有几个月大。一群受过精神分析训练的研究者针对他们独处和与母亲互动的时候做观察,一直到他们三岁。这一系列详细而同理观察的结果,生动地勾勒出他们所说的人类婴儿心理的诞生( psychologicalbirth ofthe human infant, Mahler et al。975)。

 

成长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和次阶段:

自闭(Autism)         0-2个月

共生(Symbiosis)       2-6个月

分离——个体化         6-24 个月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孵化(Hatching)        6-10个月

实践(Practicing)       10-16个月

复合(Rapprochement)     16-24个月

建立客体恒久性         24-36个月

(Developing Object Constancy )

 

一、自闭阶段( 0-2 个月)

 

过去一些客体关系理论者(Fairbairn1943, Isaacs 1943,Klein1959)认为:人打从出生或甚至出现在子宫以后就开始和客体发生关系;但Mahler和大多数的美国学者一样,假设在关系的能力出现之前有一个自闭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婴儿建立了一个多少封闭的心理体系,掩盖在一个似睡状态的幻想曲中。新生儿的心理退缩近似于子宫内的隔绝状态。这样的状态提供了子宫内外生活之间一个过渡的地带。

 

以《生命中的第一年》(The First Year ofLife)闻名的Spitz(1965),同样认为新生儿并没有足以区分自体和客体所需要的复杂神经生理。婴儿如果要维持客体关系,总得要先有办法把内在和外在区分开来,还必须要能把知觉组织成持续的内在影像,而婴儿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基于这些原因, Spitz宣称幼儿的生命以一个没有客体的阶段(objectless stage)做为开端。最后要等到神经生理能力的成熟以及像喂食、拥抱、依偎这样的经验累积以后,才终于能够进入关系之中。

 

触摸新生儿的脸颊,他们的反应是转过来、来回移动且开始吸吮一一根反射( rootingreflex)。他们会以一种如同吸吮母亲乳房般的活力,对触摸的手指或甚至对一块积木吸吮。他们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对母亲或其它的任何一个人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这样的发现使得Mahler 和Spitz一致地认为新生儿只拥有反射动作,诸如握物、吸吮和惊吓反射一一这些反射在他们和环境之间搭起了一座互动的通道。这个早期对环境的反应在日后逐渐演化成一种关系。

 

一个月大之前的婴儿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半睡半醒之间。他们像是形成了一个单元系统(monadic system )。Freud(1914a)把这个时期称做是原始自恋(primarynarcissism )在这个时期所有的情感能量保留或固着在婴儿自己身上。情感能量这时还没被向外引导到外在客体或向内引导到自体或客体表象上。用Freud 的话来说,婴儿灌注(cathext)了他自己的身体,或者照一般的说法,他将情感能量投注在自己身上。因为Freud 认为性爱能量是最原始的,所以在他建立性和冲动的双驱力理论之前,他称这个阶段为自身性爱(autoerotic)。

 

许多争论围绕着Freud 有关原始自恋的说法,因为它混合了自体和人(person)的概念。婴儿如果没有把身体自体当成是一个独立自主实体的经验,那要叫他怎么在自己身上投注情感能量?新生儿并没有个别的自体来投注情感能量在自体的另一个面向上。然而,从一个外在的角度来看,婴儿做为一个整体的人似乎把他大部分的情感能量导向自己的内在。这些概念因为用语上的不清楚而依然无法确定。

 

Fairbairn(1941)表示在生命的头几周里,婴儿仍保持着出生前的精神状态(mental state)。他属于这样一个和母亲完全融合的状态,所以“接纳任何想要从组成他的全部环境和所有经验的母体分化出去的想法”是不被允许的。这个话题对Fairbain 来说不是那么强调灌注或驱力的导向,而强调婴儿是如何经验到自己是母亲的一部分。我和Fairbairn 不同,我同意Mahler和Spitz的观点,认为新生儿根本还没有任何有条理的思想;Fairbairn 所提到融合要在之后的共生阶段才开始。

 

证据显示:婴儿对于光线、颜色、移动、和声音、有反应,此外对味道、气味、和触摸也有反应。然而婴儿却无法分辨人与非人的刺激。此外,他们也对自己的身体有反应,一如对毛毯、婴儿床和他们的母亲一般。他们好像是生活在一个光线和颜色、温暖和寒冷、痛苦和舒适、静止和移动的世界中。这么说只是为了语言的特性而形成了这样的区分,事实上世界的样子并没有像字面上所描述的那样分成这相对的许多组合。在这个前语言的初生儿岁月中,所有的知觉可能是以一种联觉(synesthesia) 【注:比如听到某声音而出现看到某种颜色的感觉。】的形式在运作。潮湿的甜蜜、温暖的色调、毛毯的影像占了绝大的优势。知觉也可被等分为一块块不相连的光线、声响、触摸、气昧和味道。

 

这些知觉即使是这么地组织不良,但也还是提供了一些和环境的连结。这种早期的连接发展到最后形成了复杂的关系。Mahler 曾提出一个有名的观察,指出每个发展阶段都融入下一个阶段。早期的阶段存在着下一个阶段的基础,就如同后来的阶段也包含着先前发展阶段的痕迹一样。在自闭阶段中,只有一点点对外在世界的情感投注,但对刺激还是有一些反应。“这种对外界刺激的短暂反应形成了正常自闭阶段和之后其它阶段的连续性”。

 

成人们会发现,想要把新生儿看成心理绝缘是一件蛮困难的事,因为成人们自己相当程度地和他们的婴孩依附和连接着。每一个女人,如果她生了小孩,看到他明亮的眼睛,听到他的声音,感觉他被放在她肚子上时的扭动和温暖,都晓得这样的连结。每一个男人,如果他穿着产房的绿色长服,看着一个新生命湿湿地、尖叫着从母体里露出来,然后把这小家伙抱在胸前,也都会知道自己和小孩合而为一的感觉是什么,在这样的状况下成人们会进入一个部分融合的状态并且把他或她自己的感觉归因于婴儿。一群较不涉入情感的科学家做了密切的观察后发现,虽然婴儿也多少有那么一点影响力,但依附主要还是单向的——父母对小孩。这个事实并不会削弱父母对小孩连接的重要性,因为正是这样的连接(connectedness)形成了一个介质,在这个介质之中婴儿终能形成他自己的关联(relatedness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