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我之间』第五章 分离与个体化6
随着这种对单独、渺小、全能感丧失的觉察增强,此时孩童会有许多因无能而来的忿怒发作和无助感。他可能会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大发脾气。
E.F.,一个二十三个月大的男孩,晚饭前在自己房内玩了很久。饭桌上,他突然要母亲不停地注意他。每当父母开始谈论一天来发生的事,他就开始用汤匙猛敲碟子,又把食物弄得碎成一团。当他们把注意力转向E.F.的时候,他又不要自己的食物了。他要妈妈的食物。妈妈很高兴地从自己的盘子里拿了一些给他,但他却整个盘子都要。他从自己的位子上爬下来,爬到她膝上。之后她抱了他一会儿,再把他送回自己的座位上。但他却一把将盘子抢了过来并且想要把它翻过来。母亲及时把盘子抢了回来。后来又这样重复了两次,母亲终于失去耐性,把他牢牢放回原来的座位上并且说了一声“不!” E.F.突然进入一种无能的盛怒状态。他滚到地板上、又踢又叫,极度伤心了五分钟以后才平静下来把饭吃完。
传统家庭里,小孩子的脾气常常会发在妈妈身上而不常发在爸爸身上,可能的原因是,被过去的共生伙伴拒绝总是比较觉得受伤。父亲有时会误以为这表示自己比太太会照顾小孩。这种误解有可能导致父母亲之间的争吵。
复合期儿童的情绪可能会开始呈现出一种称为分裂的模式。母亲和其它人可能会被交替地视为全好或全坏。
当J.S.的母亲每天早上送他到褓姆家后要离开的时候,他会哭着、黏着妈妈,从褓姆那边缩回来,好像褓姆是一个坏人似的。这时妈妈是好客体而褓姆是个坏客体。等妈妈把门关上,他马上就停止刚才的抗议并爬进褓姆的膝怀里。他会把头靠在褓姆身上然后溜滑下去和其它的小朋友玩耍,傍晚同样的事又会再来一次,只是这次刚好反过来。妈妈来接他的时候,J.S.一开始会忽视她的出现,然后呆立在门边,似乎对离去显得犹豫不决。有时他还会用力拍打妈妈并说,“坏妈妈! ”这时妈妈变成了坏的客体而褓姆变成了好的客体。一旦门又被关在他们身后,J.S.在汽车道上便转向母亲大叫,“上去!上去!”她这时会把他抱到怀里,然后他会微笑,也去抱妈妈、玩妈妈的头发,直到他又一次稳当地坐到汽车椅上,安全地和他的好妈妈在一起。
很明显地,这个小男孩已经发展出会抱他、满足他的好客体影像(以及会抛弃他的坏客体影像)。妈妈和褓姆之所以成为好客体或坏客体,端赖她们在当时如何与他互动。如此把客体世界分成全好和全坏的区分称为分裂。在分裂的客体关系中谁是好的谁是坏的常常随着孩童的情绪和当时的情境而轮回着。精神内在和人际的分裂在下一章中都会讨论到。
对过渡性客体之依附的发展是复合期危机的另外一个面向。这个次阶段的小孩会坚持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把玩具熊或毛毯带在身边。毛毯在孵化和实践期曾经一度有作为过渡性自体——客体的功能,现在成了这孩子独占的财产。他紧抱着毛毯警觉地说“我的(Mine)”,若有人拿它,一定会被他抢回去。母亲很快会发现汽车是小孩子特别需要过渡性客体的地方。过渡性之活动与仪式也开始出现。这时父母和孩童会发展出一些临睡前的分离仪式。类似看书、唱催眠曲这样的活动似乎可以帮小孩从母亲陪伴到分开入睡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安全感。
亲密感与自主性之间的挣扎在复合的问题解决之后逐渐平息下来。发脾气的强度与持续度都减少了。感情变得更为修饰或者调节,一个新的感情戏码上场了。实践期的小孩兴奋好动;复合早期的孩童则表现出一点情感不稳定;到了复合后期的现在,摇摆学步中的孩童已经有能力表达难过、表达失望,甚至表达关怀。也开始出现同理(empathize)母亲情绪状态的能力。
这时候的孩童开始可以在隔壁房间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不再需要母亲保持在他的视线内。共生性的活动主要还是在摇摆学步的阶段。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