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人我之间』第十三章 技巧中的治疗、关系9


治疗者的同理取向使得他可以贯彻他的归纳过程。他不花费时间地观察患者与自己、回想起记录过去的观察,并且有意识而深思熟虑地比较与对照这些观察的沉闷历程。像其它归纳过程一样,同理作为一种获悉患者的工具,主要是形成假说,而非事实。患者的愤怒是观察得到的。比起愤怒,她似乎更无法忍受被拒绝的感觉,而且她并未直接表达出此一感觉。同理提供治疗者一个线索。他怀疑,患者是否想要激起他被拒绝的情绪以便于掩饰她自己身上相同的情绪。

   

在互动的这个点上,同理从获悉患者所做之沟通的层面上转变成向患者传达。治疗者做了一个同理的评论。陈述中的第一个元素很明确。“你很生气”。第二个元素则较为深入,“你会觉得被打败、被支配”。最后的元素更加深入,“或许你会觉得被拒绝、被抛弃”。

   

治疗者的同理为往后的诠释打下基础,“现在你很气我,因为你确信我会拒绝你然后送你走,就像你觉得被亲生母亲,接着是被养母,现在则是被男友拒绝并送走一样”。治疗者目前不能做这样的诠释,因为他还不知道她的个人史。就算他知道这些必要讯息,他还是不能做这么完整的诠释,因为治疗关系尚未建立.

 

这将我们带回到同理的个人关系向度上。K.A.觉得被抛弃与被拒绝。她需要被接受与被了解。当她的治疗者仔细倾听并且让她知道他的了解时,治疗者便提供了这种功能。如果他只是给予她理智上的诠释而非同理的评论,她可能又会再度觉得她的感觉不重要而不必被认真的对待,当她的治疗者指出她的困境是如何地造成治疗者处于相似的两难之中,并且也表示出他愿意且有能力接受她的投射而不会抛弃她或是报复她时,治疗者便提供了一种很重要的抱持与包容的功能。

   

现在,让我们重新思考第1l章所描述的一些Kohut的想法,这次着重在对治疗的意涵上。Kohut(1971)提出有关于自恋型人格源自于母亲的同理失败的假说。小孩需要能同理他需求的成熟且有响应的双亲。有时,父母会对于孩子夸大的表现感到愉悦,一会儿之后,如果这种表现欲过度刺激了学步儿,他同理而合调的父母会借着采取现实的态度阻止这些表现(Greene 1984)。经由一个Kohut称为转变内化作用的过程,小孩接受这种同理的响应,并且以健康的自体影像形式使此种响应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且也使此种响应成为一种同理自己及自我安抚的能力(self-soothe) 。

 

父母长期的同理失败造成所谓的自恋型脆弱性,而这是治疗者必须藉由提供具同理的回应来协助患者克服的。自体心理学的文献并没有完整地讨论患者是否可能在自主型整合自我功能方面有先天的缺损,导致转变内化作用无法达成,而患者是否可能防卫地排斥治疗者所做的同理评论,也没有完整地考虑过。

 

许多临床工作者发现Kohut对于同理的看法对治疗自恋型患者,以及一些带有自恋型脆弱性的强迫性或歇斯底里患者,很有用处。典型的边缘型患者常常感受到同理的评论是一种引诱,用以避免敌意,或者他们害怕它是一种融合;若治疗中没有明白直接的面质,他们很少会改善。这种情形之下,同理的治疗者会运用他的能力去了解患者而不会过早直接地传递他所了解到的。不像边缘型患者,自恋型患者似乎会在同理之下成长茁壮,在他们可以接受相当温和的面质与诠释之前,通常需要长期同理地反复重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