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筑爱女性丨我的女性主义之路

*作者丨乔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筑爱心理咨询师

 

 

 
 
 
 
 
 
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

 

我在大学时曾慕名从图书馆借来了波伏娃的《第二性》,那时的我才刚满二十岁,对自己、对家族、对世界的认知都极为有限,所以其实读不懂。记得只翻看了一两章,我就归还了。

 

 《第二性》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9

 

波伏娃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来才成为的。理解这句话的意味是这两年才发生的事情——在我三十多岁的时候。

如果要说女性主义,就不得不提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如果要说女性主义和女权主义有什么样的不同,我会认为女权主义有着更为极端的一面,比如女性权利一定要大过男性,女人一定不要生孩子等等。

而女性主义,则更多是了解和接纳女性的自身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为自己赢得应有的权利。比如,“生不生孩子由我来定,我可以选择生也可以选择不生”。

今天想跟大家说的,也是我的女性主义之路。

 

 
 
 
 
 
 
我的第一个阶段

 

 

我出生中原地区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重男轻女的祖辈延续可能源于中原的农耕基础和文化。)

 

做为父母的第一个孩子,我一出生就被送到外婆家,只因我是个女孩。

 

在我小时候,我一直被周围人们戏谑我被送到并寄养在外婆家的经历——因为是个女孩,所以才会被“藏起来”。所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或许从我一出生开始,我就知道,做为女婴,我是不受欢迎的。

 

小时候的我,虽然有着还算漂亮和招人喜欢的外表,打扮也经常会像个小公主。但我的内在,其实一直都是想要超过男孩子的。

 

跟我一起玩耍的男孩子们,基本成绩都很差。如果有成绩比我好的男孩儿,我就要去挑衅。

 

我是一个很少跟人发生争执的人,现在对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记忆深刻的两次跟人发生的矛盾,对象都是在当时社会评价体系里“比我更优秀”的男孩子。

 

我身边的亲密男性,比如我的亲弟弟,在我看来成绩和能力跟我相距很远。我的成绩和能力都可以“碾压”我身边的诸多男性。

 

可能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才能给自己找到一个存活和自尊的理由——“我不是男孩,不受欢迎,因此我要比男孩还强,这样可能就会受欢迎了”。

 

可以说,这是我的第一个阶段:我一定要比男性还强,才能让我有存在的价值。

 

当然,那时的我,甚至是几年前的我对这些都是完全无意识的。

 

但这种有点偏“女权”的模式却一直在我的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直接影响到后来我自己的婚姻家庭。

 

如果拿精神分析的说法,我就是给自己造了一个“假的精神阳具”,但身为女人并渴望成为真正女人的我是没有办法让假阳具“立”起来的。因为这本不属于我。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生活磕磕碰碰,仿佛一直没有归属和自我一样。

 

但如果真的追溯起来,其实我一直都在朝找到我自己真正的女性部分这个方向努力,比如大学时就流露出的对波伏娃的兴趣,虽然当时没有能力去理解,但也算是一次尝试。

 

比如,那会儿我最喜欢的女作家虹影、严歌苓、勃朗特姐妹和简.奥斯丁等也都带给我一些有关女性主义的启发。

 

还记得,我大学的毕业论文,是比较勃朗特两姐妹(夏洛特.勃朗特和艾米丽.勃朗特)的经历和作品。

 

后来,我也一直努力在女性道路上探索,比如很多年前观看的电影《走出非洲》《成为简奥斯丁》《喜福会》《黑天鹅》等等。女性主题题材的书籍和电影一直是我所喜欢和衷爱的。

 

但其实,因为我成长经历的创伤比较深,所以书籍和电影带给我的影响并不能触及到我最深刻的地方,去帮我高效地缓解我的问题。

 

 
 
 
 
 
 
一颗种子

 

直到我学习了心理学之后,这一切才慢慢的呈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明白在我的自我之中,哪些是虚假的,哪些又是真实的。

以前,我身边了解我的人都会说:“你一点都不女人,简直就是个男人”,确实,我的内在性格硬朗大条,我不擅长女性原本该擅长的比如整理衣柜,做家务,装扮自己等等。

而我自己更是清楚:我真的很不温柔细腻,只不过我的外表看起来比较文静罢了。

接触心理学和做个人的体验咨询后,我的自我开始慢慢整合。

我开始了解了自己的内在: 我非常渴望自己的女性部分得到展现,然而,我更害怕自己是一个女性,因为身为一个女性是不受欢迎的,甚至是被诅咒的。我允许这害怕的存在,因为这是我命运的体现,是我实实在在的一部分,我可以跟这份恐惧共存。并且,我会带着这份恐惧更有力量地开启新的模式和人生。

在我小时候,我的身边就有很多跟我有类似命运的女孩子们。

她们要么也是被寄养在亲戚家,要么被直接抛弃送走,要么是被收养的女孩子们。不得不说,我算是很熟悉这一类女性了。更不要说,更多的生长在重男轻女家庭里的女性们了。

同时,我自己也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也希望帮助更多跟我有类似命运的女性。而这个萌芽,源于我的一次咨询。

那次咨询,我跟咨询师讲起了我的一个梦,梦里面出现了三个女性,一个是我的好朋友,一个是我的一个亲戚,一个是我的大学老师。她们三人的命运都有着坎坷的部分,但又都努力的心怀希望生活着。

后来,由这个梦又谈到了很多,然后,我的咨询师引导我,你是不是可以为她们做点什么?

我想了想,好像确实我能做点什么,毕竟我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女性化这一部分,我问:是不是我的觉醒和改变可以带给她们一些启发和力量?

老师说:其实,你可以开一个类似于“被抛弃女性”的女性小组啊。

那会儿的我还不大敢于开这样的小组,但是这句话却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女性部分的整合和自我发展算是我的第二阶段吧,这一阶段只是刚刚开始,可能永远不会有结束的时候,但值得高兴的是,我已经在路上。
 
做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想帮助更多女性走上女性化之路,我想,这可能算是我女性化之路的第三个阶段吧,这个阶段会跟第二阶段并存,共同促进和发展。

 

波伏娃说,

男子间的友谊,是建立在个人的观点和兴趣上,女子间的交往,则是由于他们处于共同命运。 

 

Simone de Beauvoir 西蒙·波伏娃(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

 

这句话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是真谛。 

女性化之路对于中国的女人们来说,并不是那么的轻松容易。但好在,我们很多人都有着共同的命运,好在,我们都已经在路上。

 

 

*本文为乔晨老师原创文章,版权为作者本人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与我们联系。原创不易,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