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一战时,欧洲一家孤院中的孤儿死亡率居高不下。
一批欧洲心理学家观察后认为,这与工作人员人手严重不足,每个人平均下来要照看的婴儿数量太多,以至于只能完成基本的喂养工作,无暇与孤儿产生肢体接触或其他情感交流有关。
在心理学家们的呼吁下,孤儿院增加了工作人员,又让年龄较长的孩子和年龄小的孩子住在一起,让孩子,尤其是婴儿们得能到饱含温情的拥抱、碰触。
一段时间后,这间孤儿院的孤儿们存活率奇迹地大大提升了。

一个伊拉克孤儿在粉笔妈妈怀中睡觉
拥抱、爱抚这样的“皮肤慰籍”是如此重要,而著名的“恒河猴”试验也佐证了这个观点。
当时,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婴儿与母亲(或亲密的看护者)之间爱和依恋经历,将对其未来人际交往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行为主义者创始人华生则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与基本需要有关,母亲在喂养婴儿,满足婴儿对食物的渴望时,爱就自然产生了,不过是生存需要的附属品。
他还主张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除了喂奶,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更不能轻易地亲吻和拥抱孩子,以免孩子们过于依赖母亲,不能成材。
后来欧美风行一时的哭声免疫、延迟满足、婴儿独立睡眠等喂养孩子的方式,理论根源都来自于此。
华生自己,也是如此养育自己的三个孩子的。
另一位心理学家哈洛却极不赞同这个观点,他认为婴儿对爱和情感链接的需要,与饥饿与干渴同样是最基本的需求,甚至更加强烈。
02
哈洛在实验室养了一批恒河猴做关于爱的心理试验。
恒河猴与人类基因相同之处高达94%,无论是基因排序还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都非常接近人类,加上恒河猴成长一年,约等于人类成长四年,能节约大量时间,因此常用于科学试验。
试验早期,哈洛和研究者们把刚出生的幼猴从母猴身边带领,人工抚养,保证幼猴们营养均衡,身体健康。
他们发现幼猴们很喜欢铺在笼子下的棉花垫子,总喜欢紧紧地挨着它——柔软的垫子,会唤起幼猴们传承记忆中,对母猴肌肤的感受。
一旦把这些垫子拿开,幼猴们就变得烦燥易怒。而那些在没有软垫的笼子里生活的幼猴,虽然有很好的营养食品和医疗条件,也很难顺利长大。

哈洛认为,幼猴们渴望触摸柔软的物质,于是,他和研究者们制作了一只布偶母猴——木头做的身子,海绵和毛织物做的“皮肤”。
另一只代理母猴则是用铁丝网做的。两只代理母猴外形相近,都在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身体内部安装了一个能提供热量的灯泡。
幼猴们被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两个独立的房间里被两只“代理母猴”喂养。
幼猴们生长到六个月后,当研究者们两组幼猴和两只“代理母猴”放到同一空间,观测幼猴们会选择哪只“代理母猴”。
若按照华生的理论,婴儿仅有免于饥饿的需求,爱只是附属产物,那么两组幼猴对各自的“代理母猴”的依恋程度应该是相同的。
然而,几天后,所有的幼猴都选择了布偶母猴。
既使布偶母猴不再提供奶水,幼猴们也会在铁丝母猴那里吃完奶水,或探索完周边新摆上的事物后,快速回到布偶母猴身边,用不断身体触碰布偶母猴,依恋地紧挨着母猴。
这场景,像极了人类的幼儿不断试图爬上沙发,翻越茶几,打开不远处那本图画册……他们兴致勃勃的四处探索,又总是不时回头看看母亲是否还在原地,不久就回到母亲身边,呆上一会,又重复上述过程,循环往复。
洽洛又拿走布偶母猴,幼猴们陷入恐慌中,不时尖叫,或跑去以前的地方寻找布偶母猴,恐惶不安地转圈,像极了精神病院的病人们。
经过漫长的时间,布偶母猴回来后,幼猴们会紧紧挨着布偶母猴,或者轻轻撕咬,却不再继续探索四周。
研究者们又让新一代布偶母猴产生攻击性,比如喷射高压空气,弹出能把幼猴打飞的铁丝网,甚至弹出尖刺。
幼猴们吓坏了,可等到那些攻击它们的东西收回后,幼猴们仍然会回到“母亲”身边,紧紧地抓住“母亲”不放——依恋是如此强烈的基本需要,以至于远远超过了施虐带来的伤害。
哈洛由此提出了一个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他感慨道:“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03
然而,“假妈妈”终归无法取代“真妈妈”,这些由布偶妈妈“抚养”长大的猴子们回归到正常猴群后,显得孤僻而自闭,有的还充满了攻击性,无法与其他猴子正常相处,甚至失去了寻偶、交配的能力。

既使哈洛用人工方式强行让它们产生了后代,可生下幼仔后,它们有的殴打孩子,有的索性杀死自己孩子,只有一只猴子在笨拙的试图给孩子喂奶……它们已经不再有养育后代的能力。
哈洛思考良久,重新改造了“布偶母猴”,让它可以像摇篮一样摇摆起来,并保证幼猴每天有半小时与正常幼猴一起玩耍。这次的试验的幼猴情况比上次好很多,成年后,顺利回归到了正常猴群中生活。
哈洛后来还用洹河猴做过一系列试验,比如绝望之井,发现出生后被单独关在黑暗中饲养一年的猴子,可以成为研究人类抑郁症的动物模型;无母试验,发现幼猴出生后与母亲分离超过90天(相当于人类6个月),就再也无法与母猴建立起情感的联接……
这些试验,为后来的婴儿心理发展和依恋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04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曾做过一个试验,他把很多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由护工统一照看,只负责给予充分的食物,没有情感的互动。不久后,这些婴儿都死掉了。
而那个总是担心母爱过度,不允许母亲拥抱和亲吻孩子的华生,他的大儿子自杀身亡,二女儿几度自杀,小儿子成为流浪者,常年靠他救济生活。
家族的悲剧甚至延续到了第三代,华生的外孙女成了瘾君子,在她的记忆中,妈妈易怒,酗酒,数次试图自杀,她自己也不时有自杀冲动。华生用惨痛的代价,佐证了自己理论的谬误。
恒河猴试验,可以说毁掉了一代恒河猴的幸福,过于残酷,受到多方批评指责,不得不停止。然而,一群幼猴的魔鬼,却成了人类的救赎。此试验及后续的一些婴儿依恋实验证明带给人们的启示,颠覆了当时整个欧美的育婴理念。
哈洛在1958年进行了一场轰动美国的演讲——《母爱的本质》,提出了爱存在的三个变量:
♡触摸:充满爱意的拥抱,及时而正确的回应
♡轻微的运动
♡玩耍:和孩子一起玩游戏

除了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生母亲,父亲,养父母及其他一切稳定的抚育者都可以与婴幼儿进行这些互动,这无疑鼓励了更多的人对孩子付出爱。
后来,客体关系理论的心理学家们进一步提出:对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而言,并不存在溺爱,怎么爱他不过份。前提是,敏锐地感受到婴儿真正的需求。
婴儿的每一个真实的渴求都需要得到回应,当一个婴儿用哭声表达自己的需求,却得不到任何回应时,对他而言,当下的时刻就成了绝望的深井。重复数次后,婴儿不再哭泣。同时,婴儿也关闭了与外界情感的链接。
那些被父母用哭声免疫法养育大的孩子,轻则产生了睡眠障碍,重则产生了精神分裂。在付出整整一代儿童幸福的代价,和深深的反思后,欧美摒弃了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
孩子不会因为没得到足够的爱而无法独立,恰恰是那些被珍视和细心呵护、被及时回应过,得到过充盈的滋养的孩子,才更有机会,成长为有勇气探索更多的未来,更能适应社会的,真正的成人。
那个稚嫩的孩子说,要有光。
爱的回应,就是那道光,
照亮他此后的人生。

*本文为王翔老师原创文章,版权为作者本人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与我们联系。原创不易,转载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