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经历与童年创伤2
我的一位来访者,家里三个孩子,她排行第二。像这种家里三个孩子的情况,中间孩子就比较容易被忽略。事实上,她确实也被忽略。家里条件一般,大姐早早就不读书,来帮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小小年纪就很辛苦,牺牲了很多;弟弟呢,又很小,确实需要更多的关注。

所以,家里的资源,不自觉地就有所侧重,要么倾斜给大姐,要么倾斜给弟弟,总之,分配到她身上的 ,少之又少。比如,家里一般舍不得买什么好吃的,一旦买了,父母会把有限的好吃的留给弟弟不给她;再比如,考大学的时候,妈妈说,考不上重点,就去打工挣钱,顶替大姐分担家里的经济压力,不能再耽误大姐,大姐也该到了嫁人的时候了。
纵然,父母限于实际的条件、个人能力和认识水平,有些决定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但是,这样的环境,还是给她带来了很多心理阴影。然而,在这些创伤带给她痛苦的同时,也“迫使”她从小就学会了为自己争取资源,从小就要更努力。高中时,为了能去读书,而不让自己高中毕业就早早打工挣钱,她拼了命地学习,努力让自己考上重点大学。这样的情况延伸到她走入社会,工作中,她一向非常努力,对所有人的要求,她从来都是“要一给二”,超标完成工作。这让她晋升很快,事业非常成功。
所以,很多早年成长中的创伤,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我们一贯认为的消极影响,其实也有很多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是无法分裂开的。
甚至,哪怕创伤带给我们消极影响的部分,也有积极意义。
比如:自恋。在我们的成长中,依恋的失败,导致自恋,自恋是一种不太讨喜的人格特质。我们在谈到自恋的时候,往往更多地看到“自恋”中“不太好”的部分。比如:自视甚高,比较自我,清高,不合群。而事实上,“自恋”本身,也是我们人生的动力之一,这种动力,也会驱使我们取得很多成绩。
4.
创伤,让我们如此不同
人和人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不同,其实也是源于这种不同的经历。是爱让我们不同,也是创伤让我们不同。大大小小不同的创伤,给我们不同的影响,带给我们的不同动力,激发我们不同的努力,我们不同的修复能力,达到的不同的修复程度。这一切,让我们每个人都很不同。
经历,带给我们的创伤和爱,伴随着得到和失去,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的改变,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能量的流动。
在一次督导课上,我的督导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案例,我把它称之为“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和一个富人家的孩子”的故事。
穷人家的孩子因为家里穷,父母要很辛苦地工作,而且,孩子从小也被告知:家里没有资源,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一切只能靠你自己。这样的情况下,穷人家的孩子想要脱离贫困的生活,只能非常努力,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不断向上,一直要逼着自己做好、做好、做得更好,变得非常优秀。成为一个有超常努力、勤奋工作、努力生活的人。
富人家的孩子因为家里富,一直生活得比较好,父母也没有那么辛苦,对孩子关注得也比较多,孩子内心更安稳,幸福感很强。幸福感很强,他也许就没有那么大的动力去努力让自己“改变”或者“摆脱”什么。因为,一般来说,谁痛苦,谁就有改变的动力。生活的富足美满,可能相对而言,就缺少这种动力。这样一来,看上去,富人家的孩子也许就没有穷人家的孩子,在现实世界,更有“成就”。可是,虽然这样,富人家孩子的内心是安全、饱满、富足和平稳的。内心已然无比的幸福和满足。
所以,创伤、爱、动力和改变,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动态平衡。创伤,往往也可以变成我们的动力。因此,在创伤给我们的生命质量带来重大下降之前,其实,我们并不一定非要去揪着创伤不放。带着创伤,同样可以生活。
较近几年,因为对原生家庭和童年创伤的恐惧,我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决定不生孩子了。这就是源于,我们本能上认为:创伤带给人的,都是坏的东西。而没有看到,创伤带给我们的,除了不好的影响,也有很多好的影响,甚至可以转变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同时,这种想法也一并忽略了人的自我修复能力。除此之外,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恋,我们似乎认为,因为自己经历了一些事件、了解了一些知识和理论,就对这个世界有了足够的了解,并可以下一个定论:这个世界不好,你别来。因为这种一叶障目的自恋,我们忽视了孩子自主选择、成长甚至是自我修复的能力和机会。
确实,没人能保证,面对“创伤”,我们每个人都能应对自如,但是,创伤更像是蚌里的一粒沙,历经痛苦,终成珍珠。而且,都是不同的形状。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