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亲子关系中的误区(1)

01

这个书包就送你吧

 

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的一件事。

 

上小学时,某天,家里来人做客。客人家的孩子“相中”了我特别喜欢的书包,跑过来对我妈说:“阿姨,我想要这个书包。”

 

当时我也在场,有一种很不祥的预感,空气凝固一般,我眼巴巴望着我妈,希望她能做出正确选择。

 

结果,我妈很爽快地说:“这个书包就送给你吧。”

 

我内心的怒火“噌”一下烧了起来,立马把书包夺了过来:“不好,我为什么要给你?”

 

没想到我妈继续补刀:“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自私?!”

 

相信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除此之外,可能还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你是大的,要让着小的。”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告诉孩子要谦让,不要太自私,要懂得分享,似乎这样才是一个孩子该拥有的优良品德。

 

可是被迫的无私、分享,对于孩子而言不是一个双赢选择,而是一个零和剧本,而这个剧本,通常是以牺牲自我需求而结尾。

只会让孩子的自我边界被侵犯,从而不会维护自身利益。

 

那父母要怎么做,才能在“自私”与否的问题上,更好的引导孩子?

 

2

对外“自私”

我必须有捍卫自己界限的能力

 

这里的自私,其实指的是界限:我必须有捍卫自己界限的能力。

 

只有真正被尊重过界限的人,才有力量捍卫自己的界限。

 

一个总被父母侵犯界限的孩子,他的边界意识已经严重被破坏,以后有人侵犯他,他也习以为常。

 

一个4岁的小女孩非常喜欢公共游乐区的一只玩具熊,另一个2岁的小女孩也很喜欢,她们就争起来。

 

4岁女孩的妈妈立刻说,妹妹喜欢,你不能抢,你必须要分享,你跟妹妹道歉!

 

不久后,即使2岁的孩子被她的妈妈转移了注意力,这场要求道歉的道德批判会还没结束。

 

4岁的孩子非常委屈,大哭不止,同时怀里紧紧抱着那个玩具熊,再不想玩其他的玩具了。

 

 

一个不被尊重物权的孩子,一个没有属于过“我”的东西的孩子,你让她如何分享呢?

 

 

她怀里没有东西是她的了,她还需要分享什么呢?

 

这个场景可能也反映了我们的焦虑,不能让别人说我教子无方,所以我必须要道德正确。

 

但当一个孩子说:这是我的。父母需要先学会尊重他,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

 

即使这是个公共玩具,也应该按照先到先得原则,我玩儿好了再给你。

 

尊重孩子的“自私”,尊重他自由使用自己物品的权利。

 

除了物权的界限,还有:

 

情感的界限:孩子悲伤不已,你喝令他不许哭;

感觉的界限:我觉得你冷,你就冷;

学习的界限:我不监督你,你永远不会学…

 

可以说,父母在哪些方面入侵,孩子那些方面的能力就会出现退化。

 

就像一个严苛的老板,总在你工作时找茬,你的工作必然会做的一塌糊涂。

 

一个孩子只有先被父母尊重,才能到了社会为自己的利益有礼有节地去争取。

 

(未完待续)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