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发胖是对父母的忠诚

小Q是我的朋友,她告诉我,她发胖的故事,和她对爸爸的愧疚有关。

因为多年离家学习工作,使得她很少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家人。后来因为生孩子,父母退休,一家人总算得以团圆。只是没想到,在家人能常团聚后,她从小脾气火爆少有情感沟通的爸爸,突然仿佛变了一个人,各种张罗,虽然情感交流依然很少,但是饭菜的丰盛程度却上了好几个等级。

小Q知道,老爸在用饭菜表达情感,正因为感受到这一点,她总觉得自己不多吃点,对不起老爸的心,也对不住那些久别无法照顾的缺憾。

 

就这样,她把自己从60公斤,喂到70公斤,在几近突破80的时候,她终于觉得不对劲了。

她察觉到自己在用食欲,满足爸爸想要亲近她的需要,也在用身上的脂肪,让自己从一个成年女人,退行到一个巨大婴儿的状态,来重新和自己的爸爸“相逢”。

 

正因为情感上没有办法产生成年人的正面链接,所以小Q和爸爸一起,用了这么隐蔽的方法,重建了父亲和婴儿般自己的喂养关系。

每一口食物,是小Q父亲在无法与成年女儿亲近方面的间接补偿。

而小Q每一寸增长的腰围,都是没能对父亲说出口的爱。


发胖是对自我的隐藏

 

意大利童话《不想长大的小泰莱莎》里,讲述了小姑娘泰莱莎,拒绝长大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我的另两位朋友。

 

她俩都是女生,共同之处都是她俩的发型打扮都是男性风,体型较胖,同性恋。

即使在我们这个时代,女生要公布自己的同性性取向并得到祝福,仍旧是件不容易的事。因此,她们各自背负着这个秘密许多年。

 

我问过她们较怕谁知道,她俩几乎都毫不犹豫地回答:“家里。”

她俩的童年并不怎么幸福。粗暴的家里人,没法给她们需要的支持和保障。

 

这种粗暴被她们内化成了严重的自我攻击,对外部世界不是过分相信,就是完全隔离。她们的情感模式仿佛还停留在少年时,对待世界非黑即白。

 

在这个被体验为危险且难以把握的世界里,怀揣着不能说的秘密,她们的脂肪或许就有了保险箱的意义。

 

一来,可以减少自己的女性魅力,间接降低被父母催婚的压力。“因为我不够像女人,所以不谈恋爱,谈不了恋爱”也很正常。这保护了她们内心真正的性取向;

 

二来,发胖的状态使她们可以不以成熟女性的身姿面对世界,发胖的状态仿佛在说:“我还是个孩子,我还处理不好那些复杂的事情。”从而避免去面对那些冲突且痛苦的现实。


发胖是对创造力的弥补

去年,我有一个发胖的转折。

 

当时我接了一个平台的课程邀请。因为是*次做系列课程,经历了从大纲到逐字稿到录音的过程,每个过程都有各种折腾。那3个月里我一直觉得压力重重。

 

每一个环节,都有大量的新要求,不断将我逼出舒适区,结果就是我常常拖到半夜赶稿,然后点一大堆外卖。

就这样,课写完了,8

斤肉也妥妥地上了身。

 

我体会了一下当时的感觉,焦虑、孤独、无力,那种被拽出舒适区的感觉和被抛入了黑暗的婴儿应该没什么两样。

 

与此同时,在挤压自己去寻找方法的过程中,我也体验到了耗竭感,这种耗竭感让我的内部仿佛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洞,并带给我失控的感受。为了填补这个空洞,我的潜意识自动选择了较容易获得的素材—食物。

 

食物=饱足=填充,吃使我的精神世界仿佛重新找到了“乳房”—安稳的靠山。只是填报肚子只有一时之爽,而现实层面的、需要创造力去弥补的地方,却仍然没法得到解决。

 

就像《千与千寻》里的无脸男,即使他吃下再多食物,在如何去“爱”如何“获得爱”上,他仍然是束手无策的,对此的匮乏和无助让他较终想要通过吃掉千寻,直接填补心洞。


吃成为他用来抵消自己在爱这件事上的创造匮乏的方式。

 

所以,这类的发胖,是来自一个错位的循环,缺乏创造力去解决困境,演变成对食物的过度渴求。

 

在上个月的中国精神分析大会上,一位教授对肥胖的解释更是让人震动,他说:“当有些女性想要一个孩子而不能时,她们会无意识的让自己发胖到好像怀孕,从而象征性的仿佛在孕育。”

孕育一个孩子,已经是创造力的较高级别。

而发胖,竟也能成为对孕育缺失的补偿。


事实上,对发胖的人来说,除去胖本身的压力,更大的痛苦,莫过于承受来自他人的嘲笑、贬低,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对自己是否值得被爱”的怀疑。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