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疫情必读:这样跟医生聊天,才能讲清楚自己的

和私立医院不同,大多数公立医院门诊量都非常大,怎样让没有医学基础的自己在短时间内对门诊医生说个明白?
 
也就是如何有效地跟医生沟通?

 

医生看病做诊断,就像警察破案一样,提供线索的就是患者本人。你提供的有效线索越多,警察就越容易找到真凶。那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关痛痒的话,怎样来区分?
 
今天小编和大家分享一些门诊医患交流小窍门,希望能对你的就医有帮助。
 
1.说主要症状,而不是说出疾病的名称
 
比如你可以说“医生,我眼睛痛”、“我膝关节疼”、“大夫,我胃疼”,而不是说“医生,我是不是有青光眼?”、“您看我是不是类风湿呀?”、“大夫,我不会是胃癌吧”

到底得的是什么病,要由医生来判断,你只要明确说出症状就好。而接下来你就要围绕这个症状,向医生详细的描述出来。
 
2.该症状发生的频率及持续时间
 
就是要说清楚,症状是一直存在还是每天出现几次、每次多长时间,还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症状。
 
3.具体位置
 
描述一下你的症状出现在什么位置,或干脆指给医生看。
 
4.是何时出现的,是不是伴有其它的症状
 
描述一下最早什么时候出现该症状的,同时伴随着身体还有哪里也出现了问题。
 
5.描述一下症状的程度或性质
 
就是该症状只有轻微的不适感还是无法忍受的,什么情况下能让你的症状稍微缓解或更加严重。
 
6.要明确和医生讲自己是不是有“特殊情况”
 
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用药史、药物过敏史等,正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女性,这些不仅给医生鉴别诊断提供证据,更是选择治疗方式和药品不可忽视的条件。
 
按上述 6 点来描述病情,举个例子:“医生,我前天早上起床就头晕,静坐一会儿就好了,可昨天开始头晕就厉害了,恶心呕吐,但不拉肚子。现在连走路都不行了,只要脑袋一动,就晕、恶心,平躺时更难受。我以前也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呀,血压也不高,都挺好的呀”。
 
再如:“医生,我两周前开始,双眼胀痛,是持续性的,最近视力下降明显,还头痛、恶心,还有鼻根这地方酸痛的情况,每次我闭眼休息一下,也没有缓解。最近看东西像蒙了一层纱,而且能看到的范围也变小了”。
 
听完这 “干货满满”的病症描述,医生会“长舒一口气”,因为在他的脑海里,已经根据你的描述,罗列出相关可能性疾病,并且排了序,即哪个诊断可能性最大,哪个排第二,哪个基本可以排除。
 
接下来医生就会非常有重点地再去问一些相关的问题,在辅助一些检查,这时就要恭喜你了,距离治愈,你已经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
同样,在与医生交流时要避免发生下面几种情况。
 
禁忌1:发牢骚
 
实际上,在门诊,医生没有时间听“长篇大论”,比如疾病对你的生活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了、在其它诊所医院的就诊过程有多坎坷呀,这些医生不感兴趣,对你的诊断也没有帮助,只会浪费时间。
 
对于已经有过就诊经历的患者,你只需要准备好你之前的所有就诊资料,整理好拿给医生,这个时候医生就会有个大致的方向,会根据后续的检查结果给你更加针对性的治疗了。
 
禁忌2:你一句我一句“围攻”医生
 
特别是儿童或老人就诊时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三四个家属围着医生你一句我一句,医生都不知道该听谁的。这种情况该怎么做?就一个人,就让一个最了解病情、思维逻辑好些的家属陪患者与医生进行交流。
 
禁忌3:“大明白”
 
不管你有过什么经历、是什么学历、还是在网上查了多少资料,记住一句话“术业有专攻”!
 
不要上来就和医生说“我在网上都查过了,外国文献我都看了,我这是 XX 病,这个病是 XX 引起的,有 XX 症状,这些我全符合……”那你还去医院干嘛!
 
不要轻视医生的专业,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你一个月网上查资料学习的医学知识会比医生十年、二十年专业学习还要高明吗?一名医生自己心脏不舒服还要咨询心内科的同事,何况是咱们普通人呢!
 
希望上述内容对你的就诊有些帮助。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