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小婴孩,你会发现他们特别活在当下,不愉快的事情总是能马上过去,转眼又开心起来。
这让我想起在传播师的课堂上,同学们谈论到猫这个动物,当吼它时,它会乖巧地跳脱,继而又会当下地开心玩耍。
其实,曾经的我们也和猫一样当下而清明,自然而然地面对所有事情的缘起、到来、流走,不去刻意记住或忘掉什么。而如今跟任何人争吵都喜欢翻旧帐,对人也有了分别心……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常常无意识地翻动和背负陈年旧账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
1.
等待被看见
闺蜜小时候在姥姥家被冤枉拿走抽屉里的钱。这件事儿在她心里放了好久,每每想起她都非常难过。当有一天她鼓起勇气和妈妈提起,妈妈竟完全不记得这件事情的存在。多年的委屈、愤怒倾泻而出——几近对她造成创伤的事件,大人们却丁点都记不起了。
成人和儿童本是两个世界里的人。
儿童如此弱小,成人就是他们世界里的天。成人说的话他们几乎全盘接收。即使跟他开玩笑:妈妈不要你了。不论现实如何,他们内在已经感受到被遗弃的真实,这和真的遗弃他们几乎没有区别。
施琪嘉老师讲过一个真实的小故事,他同学有个五岁不到的女儿,天天嚷着换爸爸,是因为一次看牙,当实在没有更多耐心陪死活不肯上治疗台的女儿,温和的爸爸瞬间变脸,于是女儿连带看牙的恐惧全放在了爸爸的身上,后来,牙是治了,仇也结了。
施琪嘉老师讲即便很小的孩子也会记仇,他们记的多是大人的许诺 ,比如答应带他们去游乐场之类的。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我答应带四岁的儿子去看火车,结果那天下很大的雨导致计划“流产”,他就一直哭闹,怎么解释都行不通。事后我做了“反思”,可能小孩子的字典里没有“特殊情况”“意外”这些字眼,也因此,以后再约定的时候我会把可能发生的“意外”也放进去。
潜意识就是命运。
如果孩子小时候有被送走抚养的经历,长大后他会鬼使神差地制造出同样被送走抚养的孩子。如果他小时父母经常吵架,长大后会控制不住地用吵架破坏亲密关系或者用攻击表达亲密。
当内化了父母之间以及父母对自己的模式,无论有多现实的原因,也不过是潜意识寻求被看见的表达。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成人爱翻旧账,愿意把以前的创伤反复拿出来说事儿。

就像儿时被冤枉的闺蜜,委屈、愤怒、妈妈的不信任、无原由的羞耻……在小女孩内心深处扰动,无人倾听、无人理解,于是始终在寻求表达。
多年后,终于鼓起勇气表达出来了,却发现所有人都忘了,只有自己满身伤痕还留在原地。
多年前的误解,痛苦、悲伤的情感只有她,那一刻,妈妈忘记的不仅是事件、情感,还有她自己 !自恋的、被忽略的痛苦猛烈袭来,犹如伤口洒盐,一波又一波。
当看不见的情感从内心深处的无意识上升到有意识并“记录在案”。忘不了的恨,消解不掉的怨,满是渴望被抚慰的痛,一直都只是在等待着一个看见他的人。
2.
愤怒和悲伤的不完整表达
九岁的冬,在不到一岁时,亲妈意外去世,三岁多,他有了后妈,后妈视他如己出。
冬在上学期间总是和小朋友发生各种冲突,没有朋友,严重的人际交往困难竟发展到无法正常上学。
治疗中得知在这个家庭中,只能有亲妈,谁也不能提后妈二字。可太多未完结的情感弥散于家庭的呼吸吐纳间。小孩子最能嗅出味道并记下那莫名的感觉——你不是亲的,你是后的,“后”是来取代亲的。
当亲妈的死不能被提及,丈夫对爱妻离去的悲伤,儿子对母亲在自己这么小就扔下自己的愤怒,通通不能被表达。无以消解的情绪附着在所有人都知道却不能讲出来的秘密上,将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内心牢牢锁定。
亲妈也好,后妈也罢,在这个家庭中,终有一个是被否认、被排斥的。冬内在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张力是家庭中不敢、不能进行负性情感表达的外在呈现。
也许当每个人的悲伤被充分哀悼并表达,内在的消耗被化解,冲突自会慢慢消解。
家庭中向来不乏秘密,当成人选择回避,特殊的气息会吸引孩子感知并记下秘密,并且由于源自对父母的无意识忠诚,他们不惜用生命来保护父母、寻求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