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受的伤,我现在还在疼1
3.
对爱和亲密的渴望
我有一个朋友,常常在我面前“声讨”自己的父亲,她的父亲是个军人,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的言语、棍棒以及那变了形愤怒的面容就印刻在她脑海。以至于每当听到父亲说爱她,她都恶心反胃,因为粗暴的打骂早把那苍白的语言撕成碎片。
30多岁的她现在还保持单身,工作也不稳定,因为但凡生活过得顺利些,她都会控制不住的折腾让日子过得更糟。
在咨询中她被面质出来,对现实中父爱落空的深深失望以及仇恨背后对父亲深深的依恋,她的内心开始松动,理解了父亲无法在贫瘠的情感中传递和给予她更多爱。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折腾――寻找和制造困难,一如父亲从小待她。
恨的背后是一个小女孩想靠近、爱父亲的渴望。
我记你的仇,恨你、怨你,和你靠近、亲近、温暖不能,但却在想象中完成了早年与你的连接。而早年那份你给我的冰冷,也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了我的被吞噬。
4.
记仇还是感恩,你说了算
传说阿凡提参加巴依老爷的宴会。席间有道菜是烤羊羔,阿凡提大吃起来,巴依老爷嘲弄其吃相,说:“羊妈妈以前一定顶过您,所以报仇般地吃它。”阿凡提回道:“羊妈妈一定奶过您,所以您如此可怜这羊,您是在报恩。”
仇与恩都和边界有关。如果说记下仇怨是进入不能或在想象中完成连接,感恩则是分化和分离。
感恩是发生在心里的分离仪式。
感恩不同于回报,它不是简单的你爱我,所以我爱你的交换。感恩是一种非常成熟的生命状态。
感恩只会发生在独立个体之间。一个人有发自内心的感恩,说明他已经与养育者分化。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始终在仇、怨、恨中,说明他仍愿意把很多情感和精力投入其中,可见,内心还是和养育者在一起的。
而生命能否走向成熟,走向爱和感恩,和小时得到的爱有很大关系。
0到6岁,儿童毫无保留地向妈妈索要爱。当孩子浸泡在爱的模式中,他就学会了爱别人,这是模仿爱。如果孩子不懂得用爱的模式待人,一定是孩子还没从成人那儿学习到。
7岁-12岁,儿童清晰地知道自己需要爱,需要成长。也开始发现跟别人的关系是爱的流动——我爱你,你爱我,人际间有情感的流动。
儿童有了生命头12年的基础,驱力之剑,才得以从原始的三角关系中撤离,指向远方。
如果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小黑点,大多数人只看到黑点。如果你每天盯着黑点看,黑点会越来越多、多到让你忽略还有白的存在。
而当翻篇,你会看到全新的白纸。的确儿童也记仇,但儿童是最擅于翻篇的。
倒是成人,更愿将翻过去的页,再翻回来。
翻翻过去,没关系,当你翻到了无法忘记的难过,悲伤,愤恨与怨怼,索性和这些情绪好好地待在一起。
然后问问自己:
这些情感反应是真的吗?
是那时那刻,作为小孩子的你的情绪,还是此时此刻当下你的情绪?
是不是儿时的你一直没有被父母看到,这份渴望一直在,期待重回童年被看到?
有没有可能那是来自父母和你自己的双重忽略与否定,才让那些事件、情感一直被深深地记住,无法忘怀呢?
想起课堂上曾老师分享的段子:夫妻吵架,吵凶了,男人吼了一句:“再回这家,我就是你孙子!”随后夺门而出。过了许久,男人拎回菜品回家,进门就喊:“奶奶,我回来了......”
曾老师笑说自愧不如。
真心希望每个人都能如此,跳脱着在当下过生活。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