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我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为什么一聊到缺点

如果你觉得很矛盾。没关系,这是一种“摇晃”

 

如果你暂时没法做到接纳自己,也没有关系。

 

心理学家克莱因说,人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两个“位置”(position):“偏执-分裂”心位(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和“抑郁”心位(Depressive Position)。

 

举个有点极端的例子:

 

  • 当一个人没赶上飞机,误了事。TA生气的情绪涌上头,忍不住对地勤破口大骂,觉得这全是对方的错。为什么就不能等自己一两分钟?这家航空公司坏透了,就是要害我(“偏执-分裂”心位)。

  • 当TA冷静下来,就会知道刚刚自己在“无理取闹”。反思自己为什么睡过了头,或是错误预计了赶飞机要用的时间(“抑郁”心位)。

 

也就是说,在“偏执分裂位”:我们会把外部事物和自我情绪分为“好的”或“不好的”。对于好的事物或情绪,我们会内化它们,积极地拥抱它们;对于不好的,我们则会把它们从自身分离出来,拒绝接受它们是自己的一部分,并且投射到别人身上,对投射对象产生厌恶、憎恨等负面情绪。

 

在“抑郁位”:我们会意识到任何好或不好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包容、接受自己的一切,对他人和自己都产生同理心。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转变,代表了与自我和解的过程。也就是说,能够面对、处理、容纳并转化自己和关系中的“坏”。

 

这个转换有时会反复发生,让我们在“接纳自我”与“不接纳自我”之间反复摇晃。如果你觉得需要帮助,也可以与咨询师建立一段新的、安全的关系。在这段支持性的关系中,开始改变的第一步。

 

看这个综艺的时候,有人在弹幕里说,郑爽这几年似乎已经不再出现“特别情绪化”的举动了。

 

虽然她仍然在意他人的评价,但越来越多地在镜头前表态说:“你要屏蔽掉一些别人想要你成为的样子,而不是你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比如,别人说她“恋爱脑”,她在采访中回答,“这是我观察自己的一种方式”:

 

——这其实跟我们下面要介绍的“从旁观者角度观察(distancing)自己”的方法有点像。

 

如果你也感觉自己有时很理性,有时很“偏执”。没关系,大家谁不是在摇晃中慢慢长大的呢?

 

了解“什么是你所不能接纳的”过程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它是你探索自己内心的重要线索。

 

最后,给你介绍2个接纳自己的小方法

 

如果你对自己存在质疑,无法接受全部的自己,不妨试试下面这几个方法:

 

1、正念冥想:试试看,用包容的心态探索当下的自己。

 

正念训练的核心,是“不带任何预设偏见”。也就是说,对于自己的各个方面,都能积极地包容接纳,而不是予以批判指责。因此,达到正念的状态包含了自我接纳的过程。

 

它的概念听起来抽象,但实际不难上手。一个简单的正念训练方法,可以分为3个步骤:

 

  • 积极观察。你可以暂停手头的工作,调整呼吸,观察此时此刻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感受风吹过脸的触感、聆听同事敲键盘的声音等等。把注意力从外部转移到内部,细细感受自己内心有哪些情绪在流动。

  • 不带修饰地描述。比如,你要面对全公司做一个演讲,不善于演说的你十分紧张;这时候,很多人会陷入焦虑:“我要是出错了,就是在全公司人面前丢脸,太尴尬了。“但运用正念描述的方法,你可以换种方式形容当下最本质的感受:“我感到脸很热、心跳很快、手心在出汗;我意识到我很紧张,一直在设想自己忘词、说错话等各种最坏的可能”。把观察转化成文字描述,可以让你有意识地减少带有偏见的过度自我解读,还原并直面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 做一本“正念日记”。每天在睡前回顾一遍当天发生的事件。有意识地换一种回忆视角,暂时抛开你对今天形成的既定印象,重新挖掘一些当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信息,而不是简单地给自己打上“好”或“不好”的标签。

 

2、适当地与自己拉开距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观其所是,不为所动”。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当我们处在第一视角时,我们对自己的一切情绪、行为、感受觉察都是最直观强烈的。正因如此,理想和现实的落差所带来的情绪感受对我们而言是实打实的切身体会,会导致我们被感情淹没,无法理性思考。

 

这时,你可以试着把自己短暂的从当事者身份中抽离,想象自己是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我们以英剧《My mad fat diary》中的一个场景举例:

 

咨询师问Rae:“你讨厌自己什么?”Rae哭着回答:“我很肥。我很丑。我总是毁掉一切。

 

“试着回忆一下,你这样讨厌自己多久了?”

“我不知道,大概从9、10 岁就开始了吧。”

 

于是,他让Rae想象10岁时的自己,想象她就坐在面前:

 

“现在,请你对这个小孩说:你很肥。你很丑。你没用。你没有任何价值,你活着只会给人增添负担。”

 

Rae 说不出口,她觉得这很残忍。

 

但咨询师却说:“你已经做了,这就是你每天都在对自己做的事情。

 

所以,当你再想要苛责自己时,请想象你就是站在眼前的这个小孩。像对待别人一样对待自己。少一点苛刻,多一份包容,才是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解。

 

拿何炅的话来说,“这是我们学习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我们大多数人所需要的,只是给成长多一点时间。

 

 

Reference:

Los Angelos,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2014). Mindfulness Skills: What You Do. 

珍妮弗·泰兹,《驾驭情绪的力量》,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年6月

欧文·亚隆,《成为我自己》,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5月

郑爽,《郑爽的书》,新星出版社,2017年8月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