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真诚的回馈与陪伴,会让孩子记一辈子

过去的几个月里,由于疫情缘故,孩子们与家人的互动时间大幅增加。与孩子的各种沟通,成为令许多家长都大呼头疼的难题。

 

今天我们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陈奕维咨询师在咨询室里与三位孩子互动的三个小故事。在他看来,真诚的回馈与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鼓励是为了真诚的回馈铺路

 

小泉是疑似亚斯伯格症的孩子,因为在班上人际关系经营不佳,被导师送到我们的人际团体里。很快地,我和团体的其他成员,就切身感受到他「不太讨喜」的原因。

 

例如在一次游戏中,团体为了下某个决定而争论不已,我和孩子们讨论:想要何种方式来帮助团体做决定。

 

「猜拳~~」

「投票表决~~」

「比腕力~~」

 

没错,第三个就是小泉的答案。论体型他在团体中,确实是比较壮的。就算团体最终决定要「投票表决」,他仍会很坚持一定要「比腕力」。

 

每次团体结束时,我都会示范如何鼓励和回馈他人,同时也会邀请成员彼此回馈。

 

例如:「我发现小泉在游戏中是很有企图心,他很想要赢、很投入~」

 

随着团体的进行,大家渐渐无法忍受小泉。

 

当游戏对他不利时,他会要求公平;他对他有利时,他不会要求公平。也会去怂恿其他同学,不要给予别人鼓励。

 

那一次团体终于爆炸了:

 

A成员:「老师我不想要玩了

B成员:「老师我也不想要玩了。」

C成员:「我也不想玩了。」

 

我问他们发生什么事,他们都指着小泉。但细问下去,我发现孩子也讲不清楚,小泉似乎还有点搞不清楚状况,只好我跳出来。

 

「小泉说真的,如果我是小朋友我不会想要跟你玩耶。因为你在玩的时候,你会让我们感觉,你只想到你自己。例如:(具体举例)老师当然可以继续包容你啊,但我觉得这对你没有帮助,因为我在乎你,所以我要诚实跟你说~你觉得呢?」

 

小泉沉默了一段时间。

 

「我就是这样啊。」

(我心想:唉,没收进去)

 

当然啊~你当然可以继续这样下去但这样下去会没有人跟你玩你愿意吗?「随便啊~」

 

作为团体带领者,我当然会灰心,以为孩子会有所改变。但我没有因为这些就改变对小泉的态度。我仍然会去鼓励他,看见他的优点和好。

 

同时也一直保持对他真诚的回馈

 

「我觉得这样我不舒服。」

「我觉得你做这个决定,我会不想玩。」

「我会希望你能考量到我们的感受。」

「我会希望你偶尔可以停下来,听听我们的想法。」

 

就这样直到团体结束,我认为小泉是有进步的,他开始可以鼓励别人。

 

直到有一天,我收到导师的讯息,他告诉我家长和他都有感受到孩子在班上有显著地不同。

 

然后小泉在结束时对我说:「谢谢老师~我下次还要来参加~~」

 

真是感动。

 

有时候,我们会担心真诚地回馈会伤了孩子的自尊。

 

但鼓励会滋养我们的关系,也会灌溉孩子的自我。

 

当我们的关系足够了,孩子的自我也够强壮了,改变也就慢慢酝酿了。

 

她什么都不说

 

「嗨~」我低着头向小欣挥挥手。

「…….」小欣别过头去什么都没说。

 

起身后,她跟在我后面一步的距离,我们慢慢走向游戏室的方向。

 

 

「哇,这外套好亮丽呀,谁帮你买的呀?」

「……...」

「你这礼拜还好吗?」

「………」

「你换了发型了耶,谁带你去剪的呀?」

「……….」

 

今天是我们第15次见面,这样类似的场景已经重复了15次。

 

像小欣这样年纪的女孩,看到老师这么亲近,通常都会黏着老师或是告诉老师很多小秘密。

 

但小欣很特别,只要问到关于她个人的事情,她什么都不说。所以这15次会谈,大部分的时间,我都跟在小欣旁边,陪她选玩具、看她玩玩具。

 

小欣身高只及我的大腿,所以有时我要蹲在她旁边,用她的视角陪着她选玩具。

 

如果她呆呆望着游戏柜20分钟,我也会呆呆蹲在她旁边20分钟。

 

她什么都不说,而我,也什么都没说。

 

就这样静静地。

 

偶尔会问上几句,但这15次会谈,她和我说的话不超过5句。小欣不是选择性缄默的孩子,但我知道她的不说话,和她的成长背景有关。

 

一开始我会很焦虑,焦虑自己没有在晤谈室里,做些什么或帮上什么忙。但有一天我想通了:

 

孩子有时候也只是需要真诚地陪伴与关心而已。

 

就如同我闭上眼,就会想起自己过去成长时关心我的每一位老师,力量感就会从内心涌现。

 

「老师教给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老师给的关心与陪伴,却会让人记一辈子。」

 

 

 

 

陪孩子上一堂爱情课

 

「老师,我最近喜欢上一个女生,我想知道怎么样让她喜欢我。」

「好啊,那我们来讨论,怎么当一个能吸引她的男生?」

 

 

几周过后。

 

「老师,我和那个女生告白了,他答应了!」

「!」

「我现在要怎么跟她聊天啊?我都不知道要讲什么。」

「好啊,那我们来讨论,可以怎么跟她聊天?」

 

 

一周过后。

 

「老师,我和她分手了。」

「!!! ...。怎么会这样呢?」

「因为她都不理我啊...」

 

之后的时间。

 

我们一起哀悼这段感情的来匆匆与去匆匆,也一起看见这段感情的不成熟及未足够的了解。

 

男孩最后决定:写一封信好好邀请女孩,当他的好友,希望有机会更了解彼此。

 

我看着他一边写,一边查字典,最后拼拼凑凑,成为一封诚意十足的邀请信。

 

男孩从小是阿嬷带大的,自从阿嬷过世后,便与刚从监狱回来的父亲同住。父亲对于他现在谈感情嗤之以鼻,所以生活中很少人可以陪他梳理这段经验。

 

我知道,他的情感经验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尝试,失败,哀悼,再尝试。

 

我没有要他不要难过,我只知道陪他走过这一段情感经验,就是他认识爱情最好的一堂课。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