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在一起更好的结局,是“因为你我才明白了自
玛丽安渴望爱,却始终不能相信康奈尔会发自内心地尊敬她、爱她,所以她看到康奈尔与其他女性靠近就猜忌,甚至还会期待着康奈尔变成一个伤害她的人,以此完成对“我不值得被爱”的自我验证。
面对这样的情况,康奈尔能够展现自己的尊重和平等,让两人的关系继续下去。然而,危机还是出现了。假期来临,康奈尔暂时没了工作,交不起房租,又无法启齿住在玛丽安的房子里,只能回家过暑假,玛丽安却以为他要分手。两个人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分开了。
玛丽安深陷对创伤经历的不断重复之中,不相信康奈尔真正爱她,不相信任何人会爱她。在后来的恋情中,她不断深化自己“不配得到爱”的想法,允许对方伤害自己。
后来,两人终于明白那个暑假分开的真相,但当时没有合适的机会去修复关系。生活继续推着两人缓缓向前。
后来,玛丽安去瑞典交流,遇到一个摄影师,但她不愿接受对方的示爱,反而告诉对方自己想要的是相反的一面,再次陷入一段伤害关系中。
玛丽安希望对方贬低、伤害她,把她当成物品对待。在这样的过程中,她借助着痛苦感知自己的存在,仿佛这样她就能回到熟悉的关系状态里,就有机会改变曾经的一切。这给她带来的是一种控制的错误:是我主动选择了痛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拯救玛丽安的是康奈尔的信。他在信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值得被爱,有很多人爱你,关心你,你要相信会有好的事情在你生命中发生”。这些话不断在玛丽安心中回荡,一点一点地将她从深渊中拽出。
那时,康奈尔有了新女友,生活看似平静,而内心深处暗潮汹涌。
一个高中朋友的自杀,击碎了康奈尔生活的平稳假象。让他感受到,他的生活是多么轻飘虚浮。他连表面的朋友关系都没有维持,与别人更是缺少深处的交流,在女友面前只是在扮演“男友”这一角色而已,自己只是孤单茫然地漂浮在生活的水面上。
康奈尔既无法回到过去、回到家乡,也无法融入当下的环境,他不再能够欺骗自己,原来他已经成为了无根之人。
康奈尔得了抑郁症,这时是玛丽安的陪伴拯救了他。玛丽安开着视频陪他入睡,陪他聊天,让他逐渐恢复起来。从瑞典回来后,玛丽安又到康奈尔家过圣诞节。同时,在玛丽安被哥哥弄到鼻子流血的时候,是康奈尔站出来,警告对方不准再欺负她。
二人互相治愈着,整理与修复各自过往的痛苦,学着接纳各自身上在常人看来“格格不入”的部分。两人自然地又重新在一起了。而不久后,康奈尔收到了去纽约读硕士的offer,二人再次面临可能的分离。
这一次,两个人已经具备了处理复杂处境的能力。他们能够认真听循内心的声音,与对方坦诚交谈,不是为了维护关系而拒绝成长,而是在相爱的过程中,不断成熟,鼓励对方能为各自的人生负责。
最终两人给出了真挚的答案:康奈尔选择去纽约,玛丽安选择留下。
这部剧就在这里结束了,我们并不知道两人感情的结局,但或许这对康奈尔和玛丽安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
在康奈尔和玛丽安的最初相遇中,他们对彼此来说是陌生新奇的,他们接近与相爱伴随着探索另一种生活的好奇,也伴随着对全新的自己的激发。在这样的互动中,两个人感情的反反复复,也像是每个年轻人在熟悉的过去与陌生的未来之间的来回拉扯,渴望让自我的边界能伸向更广远之处,又在无法承受伤痛和无力时缩回原本的位置。
在这一过程中,两人越来越了解对方,也越来越理解自己。爱让两个人的关系变得深入而紧密,但它在最后并没有成为一种束缚。玛丽安和康奈尔的爱,不是一根纠缠的绳索,更像是一对音叉的共振,是两颗不断变化和成长的心灵之间互相治愈。
就像里尔克曾这样谈论青年人的爱情:“爱的要义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或二人的结合,它对于个人是一种崇高的动力,是去成熟,在自身内有所完成,去完成一个世界,是为了另一个人而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
“爱艰难而美好。”感谢那些在青春时光中与我们一同走向成熟的爱人。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