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缄默症的辅导与教养策略(上)
这个小女孩的声音我只听过一次,当时,她不断哭喊着:“阿嬷,阿嬷,我要阿嬷。”在那一次之后,我就没有再听过她的声音了。
老师观察发现,小学一年级的她,在班上很少开口,且和阿嬷黏很紧。
当时,为了试着了解她和阿嬷的依附关系,我请阿嬷先行离开辅导室。没想到小女孩的情绪霎时变得非常激动,她执意要离开辅导室,去找阿嬷。
当时,我刻意站在门口,挡着这个小女孩,只见她口中不时大声哭喊着:“阿嬷,阿嬷,我要阿嬷……”然而,当我决定要挡住这个门,我心里多少也决定:无论这小女孩的情绪有多么激动,我都坚持阿嬷需要离开。
但只见小女孩的情绪愈来愈激动,这时,她的行为开始脱序了。她竟把辅导室书架上的书,一本又一本朝地板扫了下去。
一开始,我没有阻止小女孩这举动,我想让她持续宣泄不满的情绪。然而,小女孩的情绪一直没有缓和的迹象。眼看着地板上堆满了杂乱的书本,就像一场大地震之后的灾情。突然间,小女孩还想将架上的电视机推倒,我毅然决然上前阻止了这个动作。
然而,对于自己当时强烈要求阿嬷离开小女孩的视线。事后回想,应该有更适合的方式。说真的,当时的处置是粗糙了一些。或许,小女孩还没有心理准备应对阿嬷不在身旁的状况。
我后来反省,当彼此之间的关系处在这种冲突状态,假如我是那个小女孩,我是否还愿意和眼前这位心理师说话。如果小女孩的心里真的有些话,想要开口说,可能那个人也不会是我。
在选择性缄默症的处理过程中,有些处置,在当时可能没有很仔细、周延地思考,因而,在粗糙的介入之下,导致后续关系的恶化或难以建立。
在与孩子的互动上,当我们采取了比较强硬的方式,看似是要求孩子必须妥协,但妥协却不等同于孩子就一定会在你面前开口说话,甚至于有可能孩子的嘴巴就更加紧闭。
虽然在实务工作上,总是在这样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方式,但我依然随时提醒自己,应该要觉察自己的介入方式,是否对于协助的孩子反而造成了反效果。
眼前,这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到底是分离焦虑,或是其他的因素,不然,为何孩子总是黏在妈妈身旁,形影不离。
于是,我请妈妈稍微试着离开座位,先往里面的教室走去,而当妈妈一离开沙发,孩子也跟着妈妈走了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我依然无法分辨妈妈与孩子分开,是否存在焦虑的情形。虽然,孩子看似黏附得很紧。
当下,我再请妈妈离开这教室,回到外面的沙发上。这时,孩子也跟着要离开。
此时,我用手挡住了走道,如同前面小女孩哭喊“阿嬷,阿嬷,我要阿嬷……”的例子。
然而,这举动却激怒了孩子。当下,她执意要离开这教室,但在过程中,她却依然缄默,不像前面那个小女孩,当时,她还大声哭喊着:“阿嬷,阿嬷,我要阿嬷……”没有,这孩子完全没有说话,但从行为上,可以明显看到她极力想要挣脱。
这时,我的内心快速浮现许多假设。难道与妈妈分开,对这个孩子来讲,真的是如此地焦虑或痛苦吗?还是,这孩子抗拒咨商?或是孩子惧怕眼前我这位心理师?
很多的假设,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翻转。只是,当下我也遇到一个状况,就是我与孩子的关系已经陷入了僵局。我心想:“如果我依然采取强硬的方式,可以设想的是,孩子在日后将很难再与我维系关系。”虽然,我们先前的关系建立也不是很顺利。
只是,眼见这局面,我最后仍不得不放弃,不得不宣告失败了。我妥协了,我将挡住的手放下了。前面的这些举动,造成孩子有段时间拒绝接受咨商。
在和选择性缄默症孩子的互动过程中,我们总会有一些分析、思考,最后并决定一些介入的方式。而在选择这些方式之前,虽然我们沙盘推演了很多的可能性。但是,请特别提醒自己,当选择这么做的时候,我们也必须预期,孩子可能会出现的最坏状况是什么。
面对孩子的抗拒咨商,很容易让第一线的助人工作者,几经思考后,心想:“既然孩子不来,那么,我们可能就得要进行结案。”
但对我来说,结案,绝对不是我优先考虑的选项。我会继续想办法解决眼前这个棘手的问题。
我在临床实务工作上,一直保持着一种态度——问题来了,只有面对它,解决它。如果解决不了,就再微调、再修正,找出最适切的方式。
既然孩子选择不来咨商,也没关系,我就先把目标聚焦在与家长的沟通,重新调整咨商节奏与方向。我试着协助家长,进行一些家长在家里可以做到的介入方式,以及建议家长可以与老师沟通的模式。
对于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在某些要求上,是否该采取比较强硬的方式?虽然这并没有定论,端视眼前的孩子而有不同的选择与考虑,很难一概而论哪些方法可行,哪些方法不行。
但是我们必须要思考,这么做的目的在哪里。我们需要厘清,期待改善与澄清的目标是什么。例如,厘清孩子是否存在分离焦虑,或确认孩子是否为选择性缄默症。
但面对孩子的焦虑,我非常不建议采取强硬的方式。无论是怀疑孩子有分离焦虑,强迫当事人和主要照顾者分开,或者是面对选择性缄默症,采取强硬的方式,要求孩子必须要开口回答。这么做的风险很高,特别是很容易破坏了彼此的关系。
选择性缄默症无法用强迫或处罚的方式来让他开口,这么做只会适得其反,造成反效果。
在演讲中,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当你面对一个不说话的孩子,在你眼前突然咳嗽了,这时,你的反应会是什么?”
也许,你选择关心地询问对方:“怎么了?是不是感冒?不舒服?”这时,孩子可能是点头、摇头,或是依然不说话。毕竟,在这之前,孩子都还没有在你面前开过口。
或者你的反应是:“要不要先休息一下,喝个水,让自己舒服一点?”如果此时孩子点头,于是你倒水,拿给他喝。至此,这个咳嗽的作用,可能就此结束了。
以下这个例子,是我自己一段非常特别的经验,提出来让大家参考。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