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缄默症的辅导与教养策略(下)
究竟面对眼前孩子的各种情况,我们该如何抓对时机,以进行不同的因应,这没有一定的标准答案,但却可依照每个人各自在实务上的经验法则,来做出适当的回应,并且观察眼前这个孩子,在我们如此响应之后,他可能的改变。
如同许多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他不时表现出腼腆、害羞、退缩,他的眼神回避,你可以明显看到他的扭捏不安与不自在。
我和这孩子之间维持了一段很长的时间,但这孩子依然没有明显的声音出现,只有偶尔,他能够针对指令,做出一些动作反应。
但在一次晤谈过程中,这孩子突然干咳了几声。当下,我立即迸出了一句话:“哦,你惨了,你的声音被我听见了。来吧,现在把这一段念一下吧。”
我一讲完,马上拿出我的iPad,连上网,打开网络新闻,将屏幕摆放在孩子面前。孩子很是错愕,但也无可奈何。
我不时递给他一个讯息:“你的声音被我听见了,但什么事情也没发生,所以,现在把上面的新闻念一次吧。”
我们彼此的破冰,就从这个咳嗽声开始。这孩子清清喉咙,当然,你知道的,第一句话,要脱口说出来,对他来说,真的是何等困难。
我又再一次强调:“你的声音被我听见了,但什么事情也没发生。”
你可能很好奇,究竟这里的“事情”指的是什么?当然,就是孩子内心里,那一幕又一幕自创的惊悚小剧场。
我可以看见,这大男孩想要改变的动机,这股力量对他突破缄默很重要。
没错,当一个声音出现,要再说出第二个声音,就相对容易多了。我和他的声音结缘,竟是在这波咳嗽声中,我们彼此联系起沟通的桥梁。
选择性缄默症孩子的内心里有许多的疑惑、不安以及恐惧,就如同其他许多焦虑的人一样,他们自己也感到莫名。“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一样,那么轻松、自在地开口说话?”“为什么别人总认为我只是故意不讲话,说话哪有那么难?”但是很抱歉,对选缄儿来说,说话就是真的那么困难。如果能说,选缄儿早就说了。
试着去追溯孩子的缄默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避而不谈?是过去孩子说话的负面经验?还是对于说话这件事情,孩子给了自己太过沉重的负担?或是过去说话这件事情,曾经为自己带来创伤经验?
在许多选择性缄默症孩子身上,你会发现,有些孩子可以很顺利地朗读,但是并不见得能够自在、顺利地开口,响应我们的问题。
有些孩子在朗读过程中,虽然音量可能比较微弱,然而,大部分的情形,孩子通常可以按照你的指示,把你所要求的内容读完。如果,他愿意开启第一段朗读的话。
这时,让我们来想想,为什么孩子宁可选择朗读,却不太回应我们的提问,纵使所问的问题,他知道答案,却依然不太选择响应你。
朗读这件事情,对这些孩子来说,毕竟可以预期,因此相对自在。孩子知道,你要让他读的内容,就是眼前这几段话。孩子很明确地知道,范围在哪里,读完了,他也完成了任务。
但为什么对于回答问题,孩子会是如此困难与挣扎?当你问了一个问题之后,孩子响应你了,这时,他发现,你却继续再追问下去,如此一来一往,让孩子不晓得这样的提问,到底要进行到什么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会让孩子感到焦虑不安,因为,这是一种没完没了的状态,降低孩子开口说话的意愿。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让孩子朗读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声音被听见,但并没有为他带来所预期的不好后果。
过程中,可以与孩子沟通,将孩子朗读的声音录制下来。随后,再以播放的方式,将音量开到最大,让孩子感受到他的声音被听见。同时,也适时让他的声音被其他人听见。
虽然有些敏感的孩子,这时会显得焦虑、尴尬、不好意思。但是没关系,一步一步来,急不得,慢慢进行减敏感。并且,在认知上,让他了解自己的声音被听见,依然没有对他带来麻烦。
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抛出一些疑问,或是当需要问孩子时,很明确地让他知道,现在要问他三个问题,也就是说,当他响应完这三个问题之后,我们就不会继续再问下去。
朗读文章的选择,可以考虑文章内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一开始,我建议选择中性或知识性的文章,让孩子比较自然地朗读完毕,接着,再逐渐选择与情绪有关的内容,例如谈论生气、悲伤、难过、快乐、沮丧、焦虑的绘本或文章。
随后,再慢慢地针对焦虑的内容,例如上台焦虑、第一次上学焦虑、遇到陌生人的焦虑、妈妈离开视线所产生的分离焦虑、考试焦虑等,而如果有选择性缄默症的绘本,你也可以试试。只是,这类型的绘本读物相对少见。
我的做法是将我在部落格上与选择性缄默症有关的文章,挑选出来后,让孩子试着进行朗读。
在这过程中,持续观察孩子的朗读音量是否有明显的改变,无论是变得更大声,或者是变得更小声。同时,进一步观察孩子的表情是否自在,或显得尴尬。
让孩子阅读选择性缄默症相关的文字,我的目的在于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可能存在于自己心中的一些想法与感受。
让孩子有机会透过阅读,了解自己的状况。当然,你现在正在阅读的这本书,同样也可以提供给孩子作为朗读的文本。让孩子有机会,更加了解内在的自己。
到底要不要将孩子在家的说话声音录下来,在班上播放给同学听?原则上是做法之一,但在执行上,需要相当的细腻与谨慎。
先采一对一的方式,由老师私底下和孩子进行。这么做的目的,在于让孩子知道,他的声音虽然被老师听到,自己可能感到焦虑、不安、紧张,但实际上,却没有发生任何他所担心的事情。
对于录孩子说话的声音,我建议父母事先和孩子说明为什么需要这么做。
在有系统的播放过程中,逐渐放大孩子的音量,也逐渐增加现场的人数,并延长播放的时间。同时,观察孩子的反应。当孩子的焦虑反应明显增加,这时,先暂缓进行播放声音,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等待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上述的声音播放。
当孩子面对焦虑时,我们可以让孩子透过一次又一次的感受与体验,让他了解说话这件事情,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困难。
同时,让孩子慢慢感受到声音被听见,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孩子需要有这些正向经验的累积,来证明自己可以逐渐地开口。
我建议爸妈在家里,多和孩子讨论有关他缄默、不开口这件事情。当然,有些孩子不见得会向父母说,这将会让问题变得更为棘手,也很容易让改变的时程拖得愈久。除非,这段时间,孩子遇到他所信任的人,愿意开口说,或是透过文字、Messenger反映出来。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