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选择性缄默症 不说话的孩子

不听使唤的焦虑——如何学习自我驾驭情绪
“熙妍,你到底怎么搞的?每件制服的衣角都被你揉得皱巴巴的。你没事玩什么衣服?还有,我告诉你,你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颗扣子?”
每次一洗完衣服,熙妍妈妈就发现熙妍的制服老是少了些扣子,害自己得要花许多时间,不断地重新缝补。
“我又不是在玩,一定是你洗衣服的时候,洗衣机把我的扣子弄掉了。”
“弄掉的?你骗谁呀?如果弄掉的,那扣子应该会掉在洗衣机里面,怎么会不见了?难道我们家的洗衣机会吃扣子?”
“说不定,我们家的洗衣机就是会吃扣子。”
“你还在跟我胡扯?你在学校到底都在干嘛?”
熙妍心里也在想:“我都在干嘛?”说真的,自己还真的不能干嘛。每次坐在座位上,就不时得担心老师会不会叫到自己。
“第三题,谁要站起来回答?”老师眼神扫视着全班同学。
这时,对熙妍来说,她的手就会不自觉地放到桌子底下。熙妍不停地拧着自己的衣角,用力搓揉着。
“我再问一次,有谁要自动站起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有同学自告奋勇,这该是多完美的事啊!但事与愿违,熙妍的心里不时嘀咕着:“不要叫我,不要叫我,不要叫我。”
“这一题,没有人要回答?那我要开始叫人了。”
这时,熙妍的两只手在衣服的扣子上转啊转、扭啊扭,就这样,扣子愈来愈松动,最后连扣子掉在地上,熙妍都没有觉察到。
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可以积极参与课程,适时响应,所以上课所教的内容,以及在教学上,都采取了由同学们主动,或老师唱名响应的上课模式。这让熙妍压力很大,她整堂课都战战兢兢的。
“李熙妍,你在干嘛?我在跟你讲话,你到底有没有听见?”
熙妍两个眼睛瞪着天花板,嘴巴张得大大的。
“下次如果再让我发现,你的扣子又不见,你的衣角又给我揉成这副德性,你看我不修理你才怪。”
意中心理师说选择性缄默症
当自我觉察焦虑情绪已出现浮动,这时,如何让自己在第一时间缓和焦虑,让焦虑回复到可控制的状态,这是选择性缄默症孩子必须面对与学习的课题。
没错,焦虑非常的自然,但我们却不能视为理所当然,任由这些焦虑无止境的弥漫,而影响到自己的说话与行为表现。
当我们没有好好因应自己的焦虑情绪,这时,焦虑就像只不受管教的怪兽般,强度不断地放大、扩散,肆无忌惮地吞噬着你的心、你的注意力、你的说话能力,让你愈来愈不像自己。
转移注意力
在教室里,你的注意力总是聚焦在老师会不会叫到你,最后,你可能发现自己的嘴巴愈来愈紧闭,牙齿与舌头似乎好久都没有出来透气。你隐隐约约感受到自己的手心在盗汗。你猛吞口水,喉咙紧缩。
你已经觉察到焦虑开始又在作怪了,但你真的不能再任由它来影响你。这时,你必须开始启动注意力切换模式。没错,你需要用点力,将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物上。
而此刻,你的注意力正在进行拉扯,但是,最后决定你要关注在哪一件事情上,你其实拥有主场优势,决定权依然是在你自己的手上。
例如,在课堂上,你总是在想老师会不会叫到你,要你开口说话。这时,切换模式启动,把你的注意力聚焦在手中的原子笔上,你会发现,自己左右手的大拇哥与二拇弟,正彼此施力在原子笔上。
在这过程中,你将发现,注意力的拉扯,就像两军在作战一样,就看哪一方的力道够大,把对方拉了过去。
既然要透过转移的方式,壮大自己在教室里的情绪主控权,这时,就真的得透过平时的练兵,多练习各种转移注意力的技巧,以捍卫自己的情绪在合理范围内。
例如,当焦虑上来时,试着让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特定的事物上,各种你在教室里能够找到的刺激都可以,像是教室里墙上的时钟,你可以仔细聆听时钟的滴答声,或专注于老师鼻梁上的眼镜,甚至于,将注意力切换到班上,那一位能够让自己感到自在、愉悦的同学,你想象两人相处时的轻松画面,例如一起追逐、聊天、嬉戏。当然,画面的短暂出现,是为了有助于让自己的焦虑转为舒缓,随后,你再将注意力回到课堂上老师的上课内容。
引导孩子随时提醒自己,每个人当下想要关注在哪一件事情上,其实自己是可以努力来决定的。
深呼吸,控制焦虑
现在,一起和孩子来练习深呼吸的控制游戏。
·拿出一张纸,让上面沾一些水,再放上水彩的颜料,和孩子一起用嘴巴吹着纸上的水,让纸上的颜色渐渐地晕散开来。
让孩子在吹的过程中.去感受自己正在控制呼吸。同时,让孩子想象,他正在创作一幅作品。
·和孩子在电风扇前摆上一张纸,任由电风扇吹呀吹。
试着撕下几张小纸条,这时,引导孩子想象将自己化为一台电风扇,开始吹着眼前这些小纸条,吹高高、吹得翘翘的。
·和孩子一起玩吹泡泡游戏,让孩子试着将泡泡吹到最大。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吹泡泡,就如同自己在控制自己的呼吸一样。
继续和孩子脑力激荡,还有哪些游戏,可以让自己好好深呼吸,好好缓和自己的焦虑情绪。让自己的焦虑随时能够回复到一种稳定的状态。
修正负而想法,打破自我预言
选择性缄默症孩子很容易自我暗示、自我预言,自己随时会面临一种糟糕的状况。
例如,认为自己会被老师叫起来问问题,自己会说错话,会回答不出来,同学会听不见他的声音等,愈是这么思考,自己的焦虑指数就会愈来愈高。
试着引导孩子,打破自我预言,换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例如,使用正向、合理的话语,把它说出来、写出来。这些话语具备了一种积极的作用,可以打破、反转、改变自己原本预期,可能会发生不好事情的想法。
例如,原本担心“老师叫到我,该怎么办?”这时,在心里可以大声告诉自己:“这题很简单,我已经练习很多遍了。”或“这种问题,连三岁的孩子都可以回答。”以及“很抱歉,我本来就会说话。”
负面的解读,往往带来强大的杀伤力,所以,有时可能只是一个念头的扭曲,就让自己整个说话行为动弹不得。试着重新修正自己,对于开口说话的内容,用一种自己能掌控的方式,也比较合理的说法,来取代自己的负面想法。
想法上的转换,可以多多使用。例如原本存在的负面想法是:“我在班上,已经很久没说话,如果我突然说话,同学会觉得很奇怪。”这时,引导孩子做调整,调整为“说话本来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如果突然间开口说话,只是恢复自然而已,同学也会认为理所当然”。
剥洋葱,探究自己内心的想法
引导孩子探究自己内心的想法,就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又一层,在过程中,虽然容易让孩子感到眼睛刺痛,泪流满面,但一次又一次练习之后,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想法,而摆脱逃避,勇于面对。
例如,孩子原本存在的念头是:“我在班上不说话,因为我担心,我怕说错话。”这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说错话,会怎样?”“我到底在怕什么?”“为什么我会认为说错话,后果就是那么严重?”“这严重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那么深信它一定会发生?”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