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与老公相差16岁,应采儿凭什么爱情事业双丰收?(2)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写的一出悲剧,主人公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最后得知了真相,用双手挖出了自己的眼珠。弗洛伊德用他来命名冲突,当然是象征性的。

 

从深层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俄期冲突象征着对成功的渴望,以及对成功之后惩罚的恐惧。

 

为了表达对父亲的忠诚,为了抵消那个“挖出眼珠子”的惩罚,我妈不允许自己吃鲫鱼愉快地吐鱼刺,不允许自己的幸福住在一个更大的房子里,不允许自己在人世间享受更大的快乐配额。
 
 

3.

“选了爱情后,我又把面包带回来了”

 
如果我们感受到这份限制,那该怎样去突破呢,让自己鱼与熊掌兼得、爱情与面包同在?

 

①我敢

 

放到应采儿那儿,就是她要敢去要求:爱情有了,面包也要有。

 

放到我母亲那儿,就是她要敢去要求:可以吃香碰碰的红烧肉,也可以吃一条不卡鱼刺的鲫鱼。

 

 

而透过她们对外在世界的要求,更本质的是她们要敢去向那个对自己说“要钱、要爱,你只能选一个,你不可能两个同时拥有”的爸爸、敢于向那个“夹鱼肉时被沉下脸踢一脚”的爸爸去要求更多的愿望满足。

 

这份索取的提出,并不容易。

 

因为它可能会激活你曾经固着在那里的恐惧感,“爸爸要骂我了”,也会激活你的羞耻感,“我怎么配要这么多”,还有可能有内疚感,“我怎么可以让自己满足这么多的需求”,这些情绪会引发一系列的自我攻击,让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够好”“不值得被爱”的人。

 

但是,我们还可以这么做:

 

一是让自己活在当下。穿过那个被限制的小女孩,看看现在的自己,周围有多少丰盛的资源可以运用。对应采儿和陈小春来说,综艺、演唱会、电视剧都是他们的面包,很多观众甚至因为他们的爱情而成了他们的粉丝。这就是爱情给他们带来的面包。

 

二是去理解父母的局限。的确,在物质不够丰盛的时代,盘子里的佳肴不多,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克制我们的需求。所以,他们在跟子女的互动中,把这份局限带给了子女。拒绝,不代表他们不爱我们。
 
所以,你敢进一步要求吗?

 

敢不敢让自己变得有钱?敢不敢让自己看到更大的世界?敢不敢追到那个梦寐以求的姑娘?敢不敢让自己拥有更高的职位?敢不敢让自己拥有更和谐的两性关系?敢不敢让自己爱情事业双丰收?

 

②眼界

 

曾奇峰老师曾说,“俄狄浦斯期的问题,其实是眼界的问题。”

 

以我为例,我曾经在新西兰间隔年时为了申请欧洲的申根签,有过一次非常特别的经历。

 

为了准备这个申请,我花了半年时间做攻略。中途,遇到了如下一些事情:

 

首先是法国当时遇到了恐怖意外,本来答应跟我一起欧洲行的好友Lily因为要留下念书放了我鸽子,在第一次前往首都惠灵顿面签时我忘记了提前预约,难得的一天休假我去图书馆打印签证资料但是我忘记了带护照……

 

而别人家的欧洲游,是这样打开的:

 

某一天,朋友小A突发奇想说要去土耳其玩,然后买了机票说走就走,那架势就像是去隔壁逛超市一样。

 

对比之下,我的一波三折艰难重重呕心沥血,不得不说有自己的内心原因。

 

来新西兰之前,我从没出过国。我没办法想象,自己有一天可以从大洋洲到欧洲,满地球地撒欢。我没有过,我的父母更是没有过。我母亲一生的“疆界”几乎全在故乡这座小城,甚至连出省都很少。因为这样的眼界局限性,所以我才会在申请签证时如此的不顺。

 

换句话说,我没有搞定自己的俄期冲突。

 

如果我的父母是个旅行家或者是外交官,我从小生活的环境便是多文化、多国家的,那么我会在申请欧洲签证时,让自己这么一波三折吗?

 

显然不会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突破自己的局限,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拓宽自己的眼界。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与比自己不一样,更优秀的人交流。去尝试做一些从来没做过的事情……

 

当我离开故乡那座小城,踏上飞往新西兰的飞机,让自己的周围充满世界公民朋友时,从某种程度上,他们带我拓宽的眼界,也让我最终有勇气踏上独自前往欧洲的旅行。

 

③外挂

 

俄期的冲突,跟早年父母给我们的养育环境有关。

 

我的闺蜜瘦瘦在养育儿子里里时,曾说:

 

我们一般不怎么压抑他的需求,想吃的想玩的不过分要求,并且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都会尽量满足。所以儿子想要演《哪吒》,我就拿床单枕头,配合演绎怀胎三年生出一个大肉球。但是如果的确是对他不利或者不现实的需求,我们也会耐心解释,为什么会被拒绝。

 

这样宽松的养育,不仅接住了孩子提出的旺盛的需求,而且在无法回应时给出真诚的解释,自然不会让孩子卡在需求表达的恐惧、羞耻、内疚中。所以,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幸福的额度会不断扩张。

 

因为母亲很好地接住了他的需求,一直在给他穿“大鞋”。但早年如果没有这样的养育者,我们还可以在长大以后自己寻找“外挂”——给你的内心世界穿“大鞋”的重要他人。

 

比如,我的督导在看过我的文章后,真诚地说,“它很打动我,你的确很有文字的天赋,无论是抓住影视剧中的情节,还是生活中的细节。我相信,它一定会打动更多的人。”

 

我的父母从来没有跟我说过这样的话。但是,因为我非常尊敬欣赏的督导,他说了这句话,我用心地记住了,所以我才有可能在文字的世界越走越远。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