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很多家长的习以为常,却是孩子面临的精神虐待(3)

 

3.

亲子关系中,精神虐待是一把双刃剑,施暴者与受虐者无一幸免

 

在热播综艺《少年说》其中的一期里,已经让初三的女孩黄薇上台控诉爸爸太爱她了,每次出去玩都能“遭遇”爸爸非常热情的“关怀”。

 

“出去玩有没有男生一起?”

“跟男生说了几句话?”

“你跟男生聊了几句,你是不是喜欢他?”

 

爸爸不喜欢黄薇在学习阶段跟男同学过于亲密,但爸爸无微不至的精神掌控已经她她渐渐地丧失了与异性正常相处的能力。

 

小时候的她喜欢跳舞,但爸爸觉得表演的服装太暴露,所以黄薇就被迫放弃了。

 

这样的全方位的关心,贯穿了黄薇的整个童年。

 

爸爸很爱她,但也正是因为爸爸的宠爱让女孩害怕与男生接触,不敢穿漂亮衣服,渐渐变得自卑。

 

在很多家长看来,爸爸对女儿的关心是理直气壮的,所以作为隐性施虐者的父亲,他的行为又伪装得如此之好,以至于受害者黄薇受到的危害常常被忽视,直到她自己都意识到,爸爸的这些关爱已经严重到影响了她的日常交友、学习、生活。

 

爸爸呢,因为过度紧张女儿,常常担心孩子是不是做错事情,有没有接触到男同学,有没有早恋,这一层层压力下,爸爸也不会是那个幸免者。

 

很多人在成年后发现自己的性格缺陷,反向追踪才发现原生家庭给予的伤害被隐藏在内心的深处,父母们被冠冕堂皇的理由保护着,而受伤的孩子们只能自己面对伤害遗留下来的阴影。

 

精神虐待,是一场“双输”的战争,从来都没有赢家。

 

律师母亲被15岁亲生女儿勒死的报道一出,网友们都大吃一惊。

 

究竟有多大的仇恨能将自己的母亲活活勒死?

 

新京报《剥洋葱people》就对母亲张某的好友进行采访,采访中,我们似乎看见了孩子狠心杀母的动机。

 

女孩曾对妈妈说:“你虽然给了我这么多,但从不考虑我的精神感受,不考虑我是怎么想的,你让我不快乐。”

 

长期以往,妈妈和女儿之间的矛盾已经不是普通的亲子矛盾。所以,在这次的犯罪动机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家庭中强烈的控制欲、专制教育。

 

长期的精神虐待,让孩子多疑愤恨,又充满攻击性。

 

最后这把虐待孩子的利刃,划向了自己。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曾提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父母在培养一个孩子的前提是:这个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就如同纪伯伦在《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一诗中写道: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深以为然。

 

 

4.

施暴者需要停止施暴,受虐者需要救赎

 

别让你的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不可磨灭的伤害。

 

如果你也曾是心理虐待的受虐者,请先认清自己,别把这样的伤害再带到下一代。

 

什么样的人才容易成为心理虐待的施暴者呢?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他们容易过高地评价自己的才智、品德、外貌、成就、理想。但同时,他们又具有敏感脆弱、低自尊、缺乏共情能力等特征。他们渴求别人持续的关注和赞美,因此,一旦别人比他优秀或批评他,他便会感到被羞辱和伤害。因此,这种人很喜欢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

 

偏执型人格障碍者。他们往往极度敏感,嫉妒心极强,对别人的优秀会感到焦虑紧张;非常记仇,对于别人的批评必须给予更强烈的反击;固执,难以被说服;双重标准,对自己很宽容,但对别人要求很高;自以为是,喜欢指责别人,自己永远是对的;多疑,会将别人的无心之举理解为敌意等。

 

控制欲极强的人。他们需要掌握亲密关系中的一切信息,非常善于发现对方的缺点,通过道德谴责来降低对方的自尊,让对方臣服于他的权威,通过限制社交、经济控制让对方与世隔绝,只能以他为生活中心。

 

具有辩论倾向的人。他们非常擅长质疑别人,擅长从每一句话中寻找瑕疵来挑刺,但他们抬杠的最终目的并非为了解决问题或达成共识,而仅仅是为了头脑和口舌的交锋,以及享受赢得争吵带来的快感。

 

这几种人往往拥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如情绪极端、易激惹、控制能力差、缺乏共情能力、高度自我中心、极端利己主义、难以建立健康的

亲密关系等。

 

别让原生家庭造成的伤害继续影响着你的生活。

 

如果曾经或者现在还有人对你进行这以下类型的控制,那么请你认清自己的处境。

 

限制社交。贬低你的朋友,干涉你和朋友的交往;怀疑你的生活作风,对你进行严密监控、道德指责;不仅限制你与异性的交往,还限制你和同性朋友的交往;甚至,他连你和家人的来往都要限制,让你和家人断绝关系等。

 

经济控制。如果对方经济状况好,可能会要求你放弃工作,甚至会阻挠你的职业发展,要你脱离社会;如果对方经济状况不如你,则可能要求你把赚到的钱都交给他“保管”(此刻往往会伴随着对你能力的贬低,以此来佐证你无法管理好财务,必须交给他)。

 

限制行动自由。你去过哪里、将要去哪里、去干什么、和谁去、去多长时间,都要向他报告;行动的所有细节都要向他反复澄清、核实、比对,证明你没有脱离他的掌控;时刻查手机、查通话记录,甚至没收手机、电脑、扔掉衣服,不让你出门。

 

认识到自己正在遭受暴力对待,是走出阴影的第一步。

 

一个人要想修复被破坏和受过伤害的精神世界,除了乐观、积极之外,还需要一个整体的治疗体系来帮助自己有步骤、有方法地走出阴霾。

 

希望《治愈隐性虐待》这本书中提及的从心理虐待中康复的六个阶段,能够给有需要的你提供更多指引和帮助。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