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不发脾气的话,我拿什么管孩子?!(1)

 

1.

如果能看回放,我会被自己吓到

 

好友杜姐,在某次姐妹饭局中跟我们聊,说自己就像一个“变态”一样,瞒着老公和七岁的女儿,在家里每个房间的角落里,都装上了摄像头。

 

“你要做什么?难不成你还有‘看回放’的爱好?”

 

有个年纪稍长一点的小姐姐故意凑近了问,像是一头闻到了“秘密”味道的小野兽。

 

“我是要看看我们一家子的日常生活。”杜姐突然声音低了起来,大家也都预感到,她是想说些什么事。

 

杜姐和她丈夫都是公职人员,各自在单位也都算小有成就。他们有一个上二年级的女儿,一家子看上去其乐融融。

 

不过之前也听她说起过,他们夫妻俩为了孩子的教育,一周能吵七八回,但孩子的表现还是越来越让人着急,前段时间居然还因为一些问题被老师叫了家长。

 

估计是杜姐这个自小优秀惯了的人实在觉得丢人,所以才想起了装摄像头找问题这个办法。

 

“瞒着我老公录了一周之后,我和他一起打开了回放。第一组镜头就是:某天晚上陪着孩子写作业,我俩一会儿对孩子柔声细语,一会儿又对孩子张开‘血盆大口’。”

 

“那一刻才发现,我们俩简直就像是孩子身边的妖魔鬼怪一样。从来都没注意过,原来孩子受惊时的反应那么大,当我们大吼时她还下意识地捂了下耳朵。”

 

“我和老公在开心、怒吼、冷漠之间毫无征兆地切换,但我却压根不记得当时孩子做了什么表情。直到我看完了回放。”

 

“而这样的情绪化,几乎发生在我们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

 

说出这些话,杜姐脸上的表情都是惊恐的,大家听完之后也都沉默了。

 

这让我想到了那部被誉为“所有华人妈妈都该看”的电影《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茉莉妈妈”的形象。

 

茉莉成绩优异,但最后却选择了自杀。因为她受不了妈妈那张像扑克牌一样翻来翻去的脸,她一直都被妈妈的易怒易爆和不稳定的情绪所折磨,直到神经绷到了极限,再也无法忍受。

 

而她的妹妹可莉,成绩不尽如人意,破罐子破摔,完全承认自己本身就是个废物。

 

一对可爱的女儿,在一个极度情绪化的母亲影响下,一起走向了极端。

 

2.

父母的脸,六月的天

 

杜姐和她老公,并不是个例。

 

我们的“情绪化育儿”“心情式育儿”简直太频繁了。

 

上月初,通州一位妈妈哭着到派出所报警,说自己在开车的时候和10岁的儿子发生了争吵,之后她就把儿子赶下了车,让他在路边自己反省反省。

 

原本想着就是惩罚一下他,过几分钟后再来接,结果过后再去找的时候,儿子居然不见了。

 

派出所民警接警后,马上查看了周边的监控,逐步确定了孩子的行踪,最终帮那位妈妈找到了孩子。

 

还好,有惊无险。

 

其实,孩子在3岁时就差不多可以正确识别高兴、生气、害怕、伤心等一系列情绪了,然后他们会对感知到的情绪做出自己的理解,进而确定自己应该做出什么反应。

 

父母,有时就是孩子生活中最大的不确定性。

 

高兴了给颗糖,不高兴了一巴掌。都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其实最容易变脸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比如《父母爱情》中的母亲安杰,她爱丈夫、爱子女,但也不得不承认,她一生都是“情绪化”的:一言不合就要拿擀面杖打孩子,说话做事情基本上都是以自己的情绪为出发点,被孩子惹毛了,还会大发脾气,直接拿丈夫江德福当出气筒。安杰的一张嘴巴很是厉害。而她的女儿江亚菲,就活脱脱学到了她的样子。

 

3.

我们用情绪做什么?

 

我们并不是不知道“情绪化育儿”带给孩子的伤害,只是做了父母之后,通常都会发现,用情绪管孩子有时真的是一个“法宝”:

 

·用情绪表现父母的爱

 

下班回家,笑着抱起小宝贝,举高高、亲脸蛋,旋转一大圈,怎么亲昵怎么来。

 

孩子好兴奋,像一只小猫咪一样在身上蹭来蹭去。

 

给孩子一点好的情绪,他真的就马上“灿烂”了起来。

 

原来,我们在孩子这里,这么重要。这让我们也好满足。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