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父母的情绪,才能得到爱
夜里将近十一点了,孩子还在床上蹦来蹦去,大喊大叫,楼上邻居居然在业主群里@我们家提出了意见。
邻居的行为让我有些恼怒,回头看看自家的熊孩子,气不打一处来。我马上变了脸,厉声喝道,“再不睡觉就把你送出去。”
这个威胁很有效,因为他知道父母生气是有后果的,所以他乖乖听话了。
看他听了话,我便又和颜悦色地搂着他开始讲故事。
顺着父母,孩子就得到了爱。我们会希望孩子记住这一点。
·用情绪确定规则
“妈妈,我想用你的电脑玩游戏”
高兴的那一天,我们会像一个拥有无上权力的王者,低头给孩子一点恩赐,说,“行,现在就去玩吧!一会儿我说停就停噢。”
不高兴的那一天,我们可能直接对他吼起来,“还玩电脑,眼睛要不要了,我在用电脑工作,你看不到吗?”
只要父母高兴,似乎就没有什么对错。我们更希望自己是亲子关系的掌控者。
·父母不高兴,孩子就不能高兴
父母的情绪,有时就是孩子情绪的前提。
孩子的快乐,有时还会中伤到那个不开心的父母。
于是,父母开心着就不开心了,如果孩子再接着开心,就是错误,就会被父母“惩罚”到。
遗憾的是,孩子的情绪理解能力,往往就是这样被“消极”训练的。
4.
孤独的孩子在试探父母的情绪
当父母的人格不够独立时,“融合焦虑”的阈值就会比较低。
因为阈值比较低,就很容易达到。所以当跟孩子处在一起的时间长了之后,父母的“融合焦虑”就很快拉响了警笛。
潜意识中的“不耐烦”马上开始提醒父母,“是时候推开孩子了!”
而这时候,孩子却还在粘着父母,因为他们很难知道什么时候父母会不耐烦起来。
那个孤独的孩子,还在不断地试探着父母的情绪,想在父母情绪的变化中去确认自己的存在,以及确认父母的爱。
可是很快,父母便用糟糕的情绪推开了孩子。
就像是杜姐和丈夫,在给孩子辅导作业的过程中,柔声细语也是真心,“血盆大口”也是真心。
因为辅导作业中积攒了与孩子一遍遍的“融合”,这种亲近,会让他们很焦虑。
5.
你对孩子的情绪,其实是你对父母的情绪
曾奇峰老师认为,
我们为了孩子付出,不顾一切为了他好,当付出太多,就会生出焦虑、甚至抱怨。
但在潜意识中,这是我们在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父母。因为看不见自己像婴儿般地被照顾的愿望,而把对自己父母的抱怨,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这叫“把孩子父母化”。
所以,当我们对孩子“情绪化”之后,往往会觉得,我怎么可能当时对一个小孩子那样呢?
事实上,那一刻,我们面对的,是假想中的父母。所以才会觉得,“对面的人”应该能接住而且必须接住我们的情绪。
6.
不用情绪的话,我拿什么管孩子
“除了情绪,还有什么可以让孩子听话?”这是我们很多父母都头疼的问题。
孩子调皮犯错,我们难道不该生气吗?孩子不该是看到我们的生气就立马停止错误的行为吗?
是,这些都没错,我们的养育倦怠当然也是真实存在的。没有谁可以做完美的父母。
但正如《别让情绪毁了你的努力》中所说的,“如果一个家庭败在了情绪宣泄上,那无论在其他地方赢得多胜利,在孩子内心世界建设这一件事上,都是极大的失败。”
所以,也许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小小的事,避免这样的“失败”:
·进门前晃晃头,试着用一个小小的“仪式”甩掉工作中的感受,换个身份回家面对孩子和家人;
·承认自己对孩子的一些事并没有能力,甚至也没有兴趣,而不是用情绪遮掩自己的真实意图;
·暂时离开和孩子共处的环境,缓释“融合焦虑”;
·如果出现了情绪化状态,还需要向孩子有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