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多少父母,亲手把自己变成了孩子最恐惧的人?(下)

 

3.

“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都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如同大海,可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对孩子做到包容与理解。

 

我们似乎天然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听话,应该乖巧懂事。

 

甚至有的父母,会把自己无处发泄的愤怒焦躁,投射到最没有还击能力的孩子身上。

 

在理智上,他们爱孩子保护孩子,可是在潜意识里,他们却想要攻击孩子,控制孩子。

 

“我早就说过这样不行,活该出事了吧。”

“你看你这个都不会,离开我你什么都不行吧。”

“这点事都做不好,你将来还能干什么?”

 

这些话经常从父母的口中说出,句句扎心,戳到孩子内心深处不被接纳的痛苦。

 

不管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孩子眼里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父母的抛弃对于孩子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死亡。

 

“抛弃”不一定是行动上的抛弃遗弃,而是心理上,精神上,人格上的自我不再被爱。

 

孩子为什么遇到难处不愿意跟父母说?

 

因为没有人愿意和“永远正确”的人沟通,很多父母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

 

即使是沟通,也是黄晓明式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我有一个朋友,她不管做什么都是对父母“先斩后奏”。她宁愿事情板上钉钉之后,再去让父母拎着耳朵骂,也不愿意提前说好。

 

她说,我都可以想象我父母的表情和台词,总之就是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不听他们的什么都做不好。

 

父母与她沟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她放弃自己的想法,听他们的。

 

孩子的自我不能实现,又不愿意在父母面前当个坏孩子,那就只能做一个“两面派”,一面瞒着父母,一面独自承受着痛苦。

 

4.

孩子的事,不是小事

 

我们总觉得,孩子能有什么烦心事?生活在这个年代,要吃有吃,要穿有穿,他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就行了,怎么这点事都做不到?

 

可实际上,孩子的世界,只是与大人的比例不同。

 

你抢走了孩子的一个玩具,就像别人抢走了你的一部手机。你觉得孩子应该云淡风轻,可实际上,他们内心已经烈火煎熬。

 

最近,我给女儿读绘本的过程中,被一个小故事触动了,绘本的名字叫作《我不敢说,我怕被骂》。

 

小女孩早上穿裤袜的时候,拽了一下线头,于是裤袜上的洞越来越大,越来越大……她不敢告诉妈妈,因为妈妈总是叮嘱她不要拽线头。她只能把裤袜藏起来,换一条新的裤袜。

 

到了学校后,她一直在想那条裤袜,怕被妈妈发现。

 

中午吃饭的时候,有一个她不喜欢吃的梨,她就放进了书包里,快到家的时候她想到爸爸对她说水果是我们的好朋友,要多吃水果,她就把梨扔进了垃圾桶,这样爸爸就不知道她没吃水果了。

 

还有她穿妈妈的衣服过家家把衣服尿脏,吃饭的时候不想吃肉偷偷喂狗狗……这样的小秘密,都咽进她的肚子里,让她很难受,很痛苦。

 

这就是一个小孩子的内心,在做错事的时候,她们也非常煎熬,非常害怕,生怕被发现。

 

在我们大人看来,不就是一双袜子,一个梨,一件衣服的事嘛,至于吗?

 

而在孩子眼里,这是天大的事情。孩子想要从父母这里获得情感确认,而父母往往只能给予孩子“是非对错”的确认。

 

这个绘本的最后,爸爸妈妈擦干孩子的眼泪,亲吻了她的脸颊,告诉她:爸爸妈妈有时候会说你,但是你要记得,即使你做错事,我们依然爱你。这些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揣着心事过完这一天,才是让我们感到心疼的。

 

在父母眼里,孩子的感受比事情的对错重要,孩子感受到了被接纳,他们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

 

5.

 

在网上看到过一首小诗:

 

如果前方有一条我曾经跌得面目全非的路,

而你执意想要去,

我希望我爱你的方式不是拉住你告诉你不能去,

而是给你准备好最耐穿的鞋,备好雨伞。

告诉你第二个路口地很滑,

第五条街道有小偷,

告诉你,去吧,

回来家里有饭。

 

这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包容和接纳,允许孩子做错事,允许孩子不那么完美。在孩子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也有给孩子兜底的勇气。

 

即使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要求,没有达到我们的期待,那也没有关系,谁的青春不迷茫啊,谁也不想永远当父母的傀儡。

 

随着孩子长大,随着孩子遇到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弱。

 

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做孩子坚强的后盾。能够让孩子知道,家里有人等你,有人爱着你,一切都还有希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