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千万别告诉我爸妈”
在抖音上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个小女孩被冤枉偷了同学的手表,被要求赔40块钱。她不敢告诉父母这件事,在家里的楼下迟迟不敢上去。
一位邻居老大爷对她说,你来我家吧,我给你40块钱。她跟着老大爷走进家门,接着就是万丈深渊。
她被性侵了,还因此怀孕,被学校退学。
就因为40块钱,她的人生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这个老人纵然是罪不可恕,这里不作过多地讨论。可是女孩做出选择背后的原因,却藏着无数心酸。
孩子的思考模式,不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如果迎来的可能是父母的责骂,讽刺,这无异于被抛弃,被嫌弃。
即使说实话父母也未必会打骂她,可是她却没有信任父母的底气。也许是曾经类似的经历,也许是平时不被接纳的体验,让小女孩犹豫着不敢踏出信任的那一步。
这样的事情,其实一直在发生着。无数孩子在面临着他们认为天大的“挫折”,无数孩子在用力埋藏自己的秘密,无数孩子在生死的边缘挣扎。
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千万不能告诉我爸妈”,而不是“我可以求助我爸妈”。
2019年,杭州市江干区的一个住宅楼发生火灾,当时房间里13岁的小女孩发现冒烟后,怕被父母批评,她选择关上了门,来到客厅睡觉。
家长闻到异味时,火势已经燃烧起来,经过救援后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13岁的孩子肯定知道着火的后果,等待事发的那段时间,她的内心也一定十分煎熬。
父母的责骂会激发起孩子内心的羞耻感,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糟糕和不堪的。在悲伤郁闷的时候,人会选择发泄,而在感到羞耻的时候人往往会选择隐藏。
孩子隐藏起自己的心事,隐藏起那些令自己觉得羞耻的事情,只是为了让自己“不被责骂”。
长期对父母的失望、不信任,让孩子把自己包裹起来,宁愿自己尝试“恶果”,宁愿被痛苦吞噬,也不愿被最亲近的人伤害。
2.
“我信不过大人”
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们不跟家长求助,只能用更糟糕的结果来掩盖现有的错误。
南京一位9岁的小男孩,因打碎学校玻璃,怕被家长惩罚,深思熟虑了三天之后,留下遗书便从高楼跳了下去。
“我知道要惩罚,所以我跳楼了”。还有好多字都不会写的年龄,因为一块玻璃,走上了绝路。
孩子对父母的期待,是希望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爱,即使做了错事,即使挨骂挨打之后,父母依然是爱自己的。
可是,往往父母给孩子的,都是有条件的爱。孩子考得好,懂事乖巧,就把孩子视如珍宝,如果孩子考得不好,或者调皮捣蛋做错事,就表现出“我不喜欢你”的架势。
《金牌调解》中,有一位30岁的男子事事不顺,患上了抑郁症多次想要自杀。
说到他最放不下的那些事,不是离婚,也不是事业重创,而是小学时候老师打他,打得非常严重。向父母求助的时候,父母还会再打他一顿。
妈妈说,我就觉得一定是他做得不对,要是做得好的话,老师怎么会批评你。
伤害孩子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那句“你不够好”。
遇到事情的时候,孩子心里非常清楚,这样的事会让父母开心,那样的事会让父母失望。
父母不知道的话,自己还能维持一个好孩子的形象。父母一旦知道,可能就是责骂,和“你很糟糕”的暗示,以及日后的岁月里,一言不合就拿出来翻旧账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