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人我之间』第三章 自体-客体4


如果我们每个人在与环境隔离后都会失去自体感,那我们和精神病人有什么差别呢?精神病是以自体一客体的混淆(self-0bject confusion)为特征的,而每个人都可以产生这样的混淆,但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精神病人。许多医师认为,差别在于非精神病的人可以依当时的需要控制界限的混淆与否,而这是精神病人做不到的。研究边缘型疾患之客体关系的Rinsley(1982)如此地说明精神病人与非精神病的人:

 

在一群精神科住院医师的围绕下,他告诉他们一个住在Topeka州立医院,叫做约瑟夫的十二岁小孩的故事。约瑟夫认为自己的头脑里有一个收音机,这个收音机从外界接收战争、入侵者和太空船战役的消息。

这位教授向在他身后窃窃私语的学生透露,“你们知道我跟他说什么吗?

他眨了眨眼。

“我告诉他,‘我跟你说一个秘密,但你要保证离开这房间后,你不会把这件事说出去。’”

Rinsley医师在此停了一下。

然后他继续说道,“约瑟夫同意这约定,并问我秘密是什么。所以我用阴谋语调告诉他说,‘我脑子里也有一个收音机。’‘真的?’约瑟夫说。”

这教授点了点头,打量了一下住院医师们,想看看他们了解了什么。

“‘是啊,是有一个收音机在我脑子里,’我这么说。你们知道他跟我说什么吗?他说,‘那你为什么不像我一样疯狂?’”

教授坐直了起来,对他的学生们露齿而笑。

他把手放在耳朵上,好像在关掉收音机开关似的。“‘因为,’我说,‘我可以把它关掉。’”他转了一下耳朵然后坐了回去。

一开始,教授像是在对这个受苦的小孩开玩笑。但之后他还是以充满慈悲、温暖和了解的声音说,“‘因为我可以关掉他,约瑟夫。而你还没办法关掉你的收音机。你要不要我教你怎么把它关掉?’”

 

我不知道Rinsley医师是不是有教约瑟夫如何把他听到的收音机关掉,但我确信他是一位有能力而且充满感情的心理治疗师,他曾帮助了许多受苦于自体他体界限混淆的病患。我也知道他并不是要告诉我们他有幻听,反倒是他生动且同理地认同了这小孩的经验,而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控制这认同的开或关。他三番两次地提醒他的学生们,每一个人都是可以了解精神病的。【注:对于这段记录,Rinsley(1987)提到在几个月的住院治疗后,约瑟夫可以把他的“收音机”关掉---最后他复原了,过着不错的家庭生活,自己的生意也做得很好。】

 

因为每个人可以而且也会偶尔地放弃自体一客体之间的明确区别,许多客体关系理论者因此确信在每个人心中藏有一个精神病自体和一个非精神病自体。这个想法造成了许多的不安与批评,而且有时还造成过度耗费心力于理论上,只是为了要区分精神病和非精神病的人格结构。其实比较好的做法是静待此不安,不加以肯定也不加以否定,只要看到事实就可以了。

 

客体关系单元包括一个自体表象和一个内在客体,这二者之间由一个驱力或一种情感连接着。当客体关系单元中自体和容体之间的界限不清楚的时候,就称之为自体一客体。共生是最初始也是最彻底未分化的自体一客体,其它的自体客体皆由此而逐渐发展。共生在习惯上被描述成和愉悦的情感有关,如爱或狂喜,至于其它的融合状态则可能令人感到困惑或畏惧。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