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我之间』第六章 心理机转24
另一个例子,B.G.——第二章已经描述过,这位三十岁有着严重认同障碍的男性——也有支泰迪熊,他叫它丹尼。他喜爱它、拥抱它,并且对丹尼说话。如果有任何人质询这支泰迪熊的重要性,他会把自己关在储藏室里,在那儿他会觉得安全。慢慢地,他可以透露出自己有多么深爱这个玩具,而泰迪熊又如何帮忙他渡过孤独。他回到家,对人际关系感到绝望,觉得内在空虚,他会安慰丹尼而它也会安慰他。藉由投射认同,他把他想获得安慰的需求投射到这个填充玩具。他也投射自己的抚慰功能到它身上,同时自己内在也保有这个能力。当他拥抱与安慰他的熊,他会也觉得被拥抱与安慰。
在患者自己的联想(associations)中,透露出对泰迪熊的爱里面有着自体性欲的根源(autoerotic roots)。他想到尿布并且觉得它们和皮肤很贴近。他也幻想到自己粪便的温暖。有点不好意思地,他回想起读过同性恋用穿着尿布来使自己兴奋然后在自己的性伴侣面前把粪便排到尿布上。这种联想透露出过渡性客体的原始根源。尿布带来的刺激与粪便贴近皮肤带来的温暖是所谓的自体性欲现象(auto-erotic phenomena)。可能是这种婴幼期的经验最后逐渐演化成患者对于过渡性客体的愉悦。虽然过渡性客体起初是在孵化与实践次阶段,也就是口腔与皮肤敏感度增强时发展出来,过渡性客体在肛门的感官刺激占比较重要角色的阶段里,仍然保持着重要性,正如此位患者的联想所显示的。过渡性客体进一步演化成创造性与生产性创作是发生在孩童阶段。再经过几个月的治疗,患者在心理成长上也跨出这一步。他开始制造与贩卖填充动物而获利。【虽然这个患者只有从填充玩具得到有限的利润,关于这些玩具销售的历史证明了广泛存在着对过渡性客体的偏好。在1984到1985年,填充熊都是全美十大畅销玩具之一。爱心熊是泰迪熊的现代版,后者是1903年由 Ideal玩具公司的MorrisMichton所引进市场Mich-ton以TheodoreRoosevelt总统的名字来命名,因为一位华盛顿邮报的漫画家Clifford Berryman称赞 Roosevelt没有射杀一只被捕的熊。这位著名的漫画家同时嘲讽Roosevelt对打猎的偏好。Roosevelt总统对他在密西西比州狩猎之旅觉得很挫折,找不到猎物。地方向导想要对这个重要人物示好,捉了一只熊来给他射杀。泰迪(Theodore的昵称)没有这么做,他说,这样太没有运动家风度。1903年德国Geingen的MargaretSteiff首次在美国销售填充的玩具熊。1908年之前,她制造出一百万只玩具熊。】
多数成人不会像这两位天生敏感的患者一样,公开地以婴幼期的形式与无生命的客体产生关系。可是,许多比较不严重的患者会保留治疗者给他们的约会便笺、笔,甚或是帐单,当作对这位慈爱的人的一种过渡性回忆。
Scott(1984)认为成人会使用酒精或其它药物做为过渡性客体。他们可能有喜好的酒类品牌,而且必须随时拥它们。他们喜爱他们的威士忌与啤酒。在一个静谧的地点,拥有一整杯所喜好品牌的酒类,让他们感到十分安慰。同时,他们会认同这个饮料,认同饮料里面赐予温暖与力量的酒精。而酒类的宣传广告也是显示出这种联想。广告通常会显示出一群工作完毕寻求放松的人们,就寝前被酒精所迷醉的人或是驾驶着船航向日落等等类似的过渡性活动。有人会认为酒瘾者饮入的酒精是个真实的物质而且在生理上让他们觉得舒适,因此不可能是过渡性的。虽然酒精有生理上的作用,但它同时也有心理上的意义。
Scott对许多酒瘾者把酒精当成是过渡性客体的观察可能没错。甚至于药物的生理学作用也暗示了这种可能性。饮入酒精造成不良的自体他体分化,而酒精中毒状态则接近共生的经验。或者在这种状态下的心智本身,就是过渡性的,介于共生与客体关联(object relatedness)之间。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