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人我之间』第六章 心理机转25


在孩童时期,被带着、吸吮、抚摸、抱着与抱着入睡的毯子及安抚物品(奶嘴、被单)就是过渡性客体的最佳例子。毯子被抱着,它也同时也包裹着孩子。它从孩子得到身体的温暖,然后又将温暖还给他。它甚至得到味道然后还以味道。这种气味对小孩是如此重要,所以当他珍爱的毯子拿去清洗后,小孩会提出抱怨。虽然学步儿通常会投射自己温暖、亲密的部分及他母亲的内在影像到毯子,这孩子有时也会咬、踢或破坏这过渡性客体。对毯子负向投射认同的证据比正向互动的证据少得多。

 

虽然Winnicott(1953)原先强调孩子如何经由自己的主动想象来创造过渡性客体,然而是母亲与孩子一齐创造它的。孩子把它当成特殊且令人舒适的,而且分享着母亲无所不能的光辉。就母亲这部分来说,母亲,当自己不在时,她会给孩子毯子,而这样的行为确认了毯子的特殊性。许多父母会在小孩闭上那双观察外在客体世界的眼睛而蜷曲着入睡之前仔细地确认“毯毯”是否在孩子身边。当孩子坐车旅行、拜访亲友或是留在褓姆家,父母会确认毯子是否在他身边。他们不会质询这种孩子——毯子关系的特殊性。父母会承认Winnicott所称的错觉领域(realmof illusion):“对于过渡性客体,可以说在我们与宝宝之间有个协议是,我们绝对不会问‘你曾经认为它或是它对你来说,是你不在的时候,代表你的吗?’的问题。重要的是在这一点上面并不被期待有任何决定,这个问题不用明确地被提出。”

 

过渡性客体在复合阶段扮演着某种角色,虽然他们形成得更早。在复合阶段终了前,这种经验的中间地带提供幻想游戏的竞技场以及其它彷佛的功能。最后,这种游戏扩散到音乐、艺术、宗教与科学。它成为,如winnicott(1953)所说,“散布在‘内在精神现实’以及‘两个人所共同感知的外在世界’的整个中间领域,也就是说,散布在整个文化领域。”

 

Tolpin(1971)认为过渡性客体形成在自体安抚的发展直线上扮演关键性角色。原本,婴儿在它的共生融合状态时会感受到安抚是种无所不能的自体他体事件。在逐渐分化之时,约六到八个月大,以外在事物来安抚自己的需求逐渐被察觉到。因此他创造了一个自体安抚的客体,藉着把特殊的重要性归属在毯子上,它因此可以提供慰藉。最后,这种过渡性客体的自体安抚功能逐渐内化,所以孩子可以安慰自己。Tolpin(1971)认为这个过程就是Kohut所说的蜕变性内化(transmutingin.ternalization)。

 

当小孩更大一些,他们的过渡性关联转变了,不过,他们并未完全抛弃,即使是到成年。为了显示这个概念,在此提供一些日常生活的例子。

 

一个六十岁男性,当他晚上在炉火旁阅读时,坐在一个破旧磨损的椅子上。他很气愤地反对妻子要重新换装椅套的想法。当他坐在老旧、磨损并且有点刺痛的椅子上时,他觉得很舒适。这椅子是个过渡性客体。

 

一位三十岁的女性每晚都蜷曲地抱着她的枕头。它的羽毛早就失去了弹性,不过她喜欢这个枕头胜过于其它。

 

一位三十八岁的男性日裔美国人,当他每晚工作完回家静坐时,都会注视着祖父的武士刀。在这个工作与家庭的过渡时间里,他手里握着刀,注视着照映在刀上的夕阳。武士道的传统与义务以及一种向往,在他静坐时都回到他身上。

 

一位三十八岁的社工人员带着一张Rcmbrandt自画像的复制品到办公室,并且立即把它挂在墙上。没有它,她很不自在。这张画和她大学宿舍里的画一样。虽然这么多年来,她在其它领域的品味已经改变,她仍然喜欢这张画像胜于其它。

 

这些例子代表成人所残留的过渡性客体或现象,这些客体或现象开始于分化,而在复合阶段变得明显。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