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人我之间』第六章 心理机转28


我在第五章描述小孩在复合阶段之后发展出一种逐渐稳固的感觉,认为母亲是个让人满足的生命体,而有时候又会是让人挫折的。小孩也逐渐发展出做为一个复杂而稳定的人的感觉。这个分裂的全好与全坏之自体与客体经验演化成完整的客体关系。这种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必须依赖记忆、比较与对照等神经生理能力,也就是视整合性自我功能的发展情形而定。之前提过Piaget(1937)的研究显示了心智能力的发展次序。这些研究补充了Mahler与Spitz的研究。可是除了神经生理能力之外,小孩必须获得足够的好的经验以使他不必担心挫折将会完全摧毁他内在的平静。Erikson(1950)将此称之为基本信任感(basic trust)的发展。

 

在成年患者身上,失落会造成如此强烈的感觉以至于自我整合能力被暂时地打倒了,甚至是在自我的其它部分仍然完整的人身上亦是如此。以此来看,孩子则更容易受到伤害。如果不断地遭到挫折,整合性自我功能的发展可能会受到阻碍。也就是说,环境是如此地压迫而无法抵抗,以至于他们比较与对照情绪经验的能力无法发展;他们仍停留在分裂的、全好与全坏的自体与客体经验中。

 

Harlmann(1952)与其它自我心理学者称这种随着客体恒久性逐渐增长的情绪调节能力为中和作用。可是“整合”(integration)似乎是更好的名词,因为它意谓着创造出新的东西,而并非把能量取消掉。如Greenacre(1957)所说,“我发现中和作用很难有这种连结。对我而言,中和作用是由化学借用来的名词,它有着某件事情被处理成没有反应或者至少是暂时不起作用的自然意涵”。这种伴随客体关系发展的整合并不会引发平衡作用来取消危险的冲动,但是会创造新的满足来源。

 

Klein称此种将好与坏之自体与客体世界放在一起的情形为忧郁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她的用语像Hartmann的一样,也暗示着兴趣或热心的丧失,这看起来似乎不怎么准确。随着好与坏之自体与客体影像整合后而来的是一种哀伤。夸大的自体影像与无所不能的客体影像的确撤退到小说、神话与梦境中。救赎不再招手,不过诅咒不再危险。关于善良与邪恶的知识合在一起确实造成了天堂乐园的失去。然而对于这么重要与具有创造性的发展步骤而言,忧郁位置这个名词暗示着有太多的无助感以及缺乏进展。因此,整合与发展出完整的客体关系一一如Mahler所描述,并且建立一个统整的自体(cohesiveself)一一如Kohut(1971)所描述的,是较合适的名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