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人我之间』第六章 心理机转32


女孩的伊底帕斯关系有些不同(Tyson 1982)。因为她们认同她们的母亲,这个原本与她们拥有最大自体他体整体的人,然而男孩必须放弃他们早期的原始认同客体(母亲),并且与一个新的人,即夫妻,建立认同。经由认同过程,女孩学习到她们母亲有别却又类似。很快地,她们妒忌地想要拥有母亲的好东西,比如是父亲的注意以及父亲所给的小孩。由于无法完全地与母亲竞争父亲的注意,女孩以重新认同母亲作为解决之道。

 

Anna Freud(1936)描述在小孩与成人里认同攻击者的现象。例如,囚犯或是俘虏通常会学习狱卒或是挟持者的特质。在他们无助时,他们更为需要亲密、照顾、依赖感的满足。他们被剥夺的状态及需求被延迟满足的情形都使他们内化权威的人物,如同他们还是小孩时所做的一样。籍着认同攻击者,他们可以否定自己的无助,告诉自己他们并不是受害者而是有力的加害者。因此,人质会倾向认同挟持住他们的人,不论挟持者如何地残酷。

 

认同攻击者可以解释为何被虐待的小孩为人父母后会如此容易地虐待自己的孩子。当小孩受到伤害时,他会更需要依赖他向来所依赖的人。结果,他会更亲近这个伤害他的人。亲近的需求导致孩子固着他内射这个虐待的父母,然后认同他们具有权力的角色。这个小孩不再觉得自己渺小,无助或是受伤害,反而觉得自己是巨人,有力量并且坚强。因此,这位被虐的孩子常成为虐待小孩的父母。在发展正常且有着关爱与调节良好的父母身上,认同攻击者仍然扮演着某些角色。无可回避的伊底帕斯状态,如前面所说的,也有认同攻击者的元素。

 

身份认同的形式并没有在生活早期就终止。在青春期,我们再次从父母分化出来,找寻同僚与老师来作为模范角色;当进入一个行业,我们认同我们的督导者,学习他们的方法并且加以调整以符合我们的需要;在老年,我们向其他人学习如何适应自己新的生活状态。经由纳入新关系与经验的部分,我们从未成为一个静态事物,反而总是维持一个过程,一种自体与客体的互动。

 

在基督教的传统里,认同好的客体的部分就会被赞美为美德,正如基督要离去前,说道:

 

你们要彼此相爱,

正如我爱你们一样,

这就是我的戒命。

 

约翰福音

第15章第12节

 

在这文句中,基督徒被鼓励去认同基督对他们的爱并且来爱彼此。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