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我之间』第十二章 精神官能型以及正常的人格3
T.F.是一个二十九岁的法律系学生。她来接受治疗,抱怨生活充满无力且缺乏乐趣。这个迷人且聪慧的女人是一个三岁男孩的母亲,在孩子快出生前离了婚。她没有要求或接受儿童补助。她有个工作,有积极的社交生活,而且自己支付法律学校的学费,她努力让孩子受到特别好的照顾,而她也用心地翻闲有关单亲抚育的书。
她说孩子的父亲是一个自我中心的废物。她不需要丈夫。男人不会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她自己来比较好。
在学校中,她觉得老师们逼得她长时间工作而疲惫不堪,这些老师们大多是男的。她并没有找指导教授求助,反而是长时间地和他们争辩有关法律的问题以及不公平的分级制度。她和指导者争辩的倾向使得她开始在学习能力上出现困难。她将自己在班上的地位置于险境。
在一个典型的治疗时段里,一阵抱怨之后,她转向她的男性治疗者,说:“我并不是真的想知道你会如何帮我”。然后她会驳斥他所说的任何话。即使在经济困难的状况下,她仍然每次准时出席并付费。
治疗者注意到她对治疗的矛盾,并且认为或许她并不想要得到来自他或来自任何人的帮忙,以免察觉到自己内心是如何深切地期待有人来照顾她。毕竟,她或许甚至希望自己有一个婚姻伴侣来帮助她照顾小孩和维持家计。“或许,”他说,“你甚至曾经爱过小孩的父亲并要他来照顾你和小孩。你一定曾经爱过他”
T.F.静静地坐着。她停止了焦虑的争辩。她后来说,她努力地告诉自己孩子的父亲是多么的不可靠,好让自己可以克制住对他的思念。她在怀孕前曾和他生活在一起好几年。他有无数的缺点.她没办法太依赖他,但记起自己曾经爱着他且渴望依赖他,使她松了一口气。她显然为了避开失去他的难过而潜抑了对他的正向感受。同时,她也避免去为另一个幻想的失落——希望能有一个够好的伴侣来当孩子的爸爸——而感到悲伤。这个幻想是一个一开始和她父亲有关的内在客体表象。她在意识上告诉自己不需要悲伤,因为并没有失去任何值得留念的东西。在潜意识里她继续高估她的丈夫——父亲内在客体。为了要处罚自己对理想客体的背叛,她用否定它们的可能性的方式来剥夺那些对自己有帮助且令人满足的关系。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