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邓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筑爱心理咨询师
前段时间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妈,你当初为什么不逼我?》,讲述了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两难与孩子成年后对当初学习的后悔。
这篇文章之所以会火爆是因为它戳中了很多人的现实焦虑。
“成绩代表一切吗?”这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正反两方都能信手拈来一大堆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论据论点与持观点之人都有很微妙的联系。

先说持成绩有用论的一方,持此观点者不受身份、地位、行业的影响,各皆有之,他们在教育孩子上兢兢业业,付出所有,可以忍受外界加诸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却唯独不能忍受孩子一张考砸的成绩单!
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对孩子的成绩有如此强烈的执念?
有人说是因为怕孩子贪图眼前的安逸而在将来付出更大的代价;怕他后悔在当初最好的年纪不曾拼尽全力;怕他在将来的生活中失去了选择的权利……。种种担忧都让人无从反驳。
是啊,现实生活不就是如此吗?就像微博上那条点赞率极高的留言一样:作为一个电脑有天赋的初中毕业生,我想进腾讯、华为,可能吗?从这条留言不难看出,成绩似乎是普通人改变命运最直接的途径。
反之,再说持成绩无用论者,他们对爱因期坦、牛顿、比尔盖茨、丁磊、韩寒等这些当初学习不咋样后来却取得不俗成就的名人求学经历如数家珍,论据最后往往还会加入自身的例子,“我当初成绩也不好,现在不是也过得挺好?”“好像也是啊,古今中外辍学的名人多了去了,谁说一定要成绩好才有出息的?”
正反两派之争无从评判,但做为一个心理工作者来说,我们从不在意一个人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样说,在这样做?
我们来仔细看看,持成绩有用论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努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努力代表了不喜欢自己!(且慢拍砖,听我慢慢道来。)
先从“努力”这个词本身来说不难理解,它是指用尽全力气去做事情,那什么样的人会努力?有目标的人会努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标,但目标的本质是什么呢?是现在的自己未曾达到的那个位置。目标是想要的,现况便是不想要的,实现目标的自己是理想自我,未实现目标的自己便是不满意的自己。
那么,大家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如此看重孩子成绩了吗?因为他们把孩子当作了曾经的自己,努力教育孩子的焦虑源于害怕孩子成为现在的自己的恐惧!
理解了这些再来看成绩无用论者便容易理解了很多,因为他们对自己满意,便不会在孩子身上投射未完成的努力学习的心愿。

“ 所以,成绩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其实与事件无关,只与内心的幸福程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