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筑爱心理丨原初母爱——人格的起点

 
*
作者丨燕迎宏,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筑爱心理督导师、咨询师
 

 

 

 
温尼科特曾经说过:
“世界上没有婴儿这回事,当你发现了一个婴儿时,你也就发现了一个母亲”。
 
 
 

 

 

温尼科特认为早期的母婴关系极大的影响婴儿的人格发展。他认为,在刚出生的婴儿的内心中,是没有外部世界这一概念的。

 

母亲从怀孕开始到最后的三个月与婴儿共用呼吸、吸收、消化和排泄器官,婴儿在母亲身体里的成长充满了她的身心。母亲越来越从自己的主体性和对世界的兴趣中退缩,越来越关注于婴儿的活动和活力。

 

在为婴儿提供抱持性环境(这里的抱持不仅仅包括母亲用身体怀抱婴儿,而且还包括母亲提供一个完整的环境,这种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母亲是否能及时意识到婴儿的需要,能否对婴儿产生共情)的时候,母亲发现她自己的主体性、自己的个人兴趣、自己的生活节奏和自己关心的东西都退到背景中去了,她的运动、她的行为、她的存在都是为了适应婴儿的愿望和需要。

 

温尼科特将这一状态称为:原初母爱灌注

在这种母亲对婴儿需要“高度敏感”的状态(原初母爱灌注)下,婴儿就会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外部世界是由婴儿自己所创造的,在这种错觉下,婴儿会有一种无所不能的夸大感受(主观全能感体验),具体举例来说就是当婴儿饿了的时候,一个乳房恰好出现在他的面前,让他可以立即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在婴儿的内心中会出现这样的一种错觉,这个乳房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他可以任意的控制这个乳房的出现和消失,通过乳房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同样的,他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感受其他的外部世界,会带着全能感和外部的世界进行接触。在这种母亲为婴儿需要提供满足的促进性的成长环境中,婴儿的本性开始自我显现、发展的倾向开始展开、婴儿体验到自发性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逐渐成长,母亲也慢慢从这种代理自我的状态中渐渐退出。她开始对自己的一切重新感兴趣,从而对婴儿愿望和姿势的反应越来越缓慢,开始错过第一个,然后是两个、三个……

 

温尼科特强调,在最初的早期,婴儿是没有一个稳定的自体感受的,他会通过镜映的方式,从妈妈的脸部表情中感受到自己(当然也不仅仅是从脸部表情中,也可以从肢体,以及行为的语言中),在这个阶段,婴儿会形成一个短暂的自体感受,这种短暂的自体感受,可以让婴儿度过恰到好处的挫折。

 

  •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婴儿形成的短暂的自体感受的时间为T个单位,如果婴儿遭受挫折(比如照顾者短暂的离开)的时间在T个单位以内(这里只是简单的以时间的维度来举例,当然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那么这种挫折对婴儿的自体感受仅仅是损伤,而这种损伤可以帮助婴儿破除全能的感受,让他们慢慢开始意识到,他的愿望不是全能的,不是他的需要和姿势本身创造了满足,而是他母亲的反应性,促进创造了满足。

 

母亲这种逐渐不再帮助婴儿产生主观全能感的做法对婴儿产生了痛苦但却是建设性的影响,让他们创造性地去认识外部世界。

 

反之,如果婴儿遭受挫折的时间超过了T个单位,那么这个就不再只是简单的一个挫折,它对婴儿而言很可能形成了一种创伤,这时婴儿那种短暂的自体感受就会崩解掉,变得破碎不堪,只有等到照顾者回来,重新让婴儿建立起一种短暂的自体感受,这种自体感受才会恢复。

 

如果婴儿在被养育的过程中不断地经历这样的崩解和修复的过程,那么婴儿很难形成一种稳定、真实的自体感受,取而带之的是虚假自体,也就是用一种假象和非真实的感受去应对现实的生活。

 

因此,我们需要欣赏孩子的自发性、保护孩子的自发性。每个孩子都有着丰富的心灵,不要压迫,要引导和保护。越是体验丰富的孩子越需要保护。

 

 

*本文为燕迎宏老师原创文章,版权为作者本人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与我们联系。原创不易,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