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心理界新鲜事儿

 1. “不是所有的怀旧广告都有用”

怀旧广告作为一种情感性的广告,常常被用于品牌的口碑传播,例如“柯达一刻,直到永远”,“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然而三个月前发表的一项国内心理学研究指出,对不同品牌形象而言,怀旧广告作用并不相同:
对于温暖型品牌而言,怀旧广告会降低消费者的孤独感,消费者无需寻求社交联系就可以产生心理上的满足,因而口碑传播效果较低;对于效能型品牌而言,怀旧广告会增加消费者对品牌历史感的感知,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增加口碑传播效果。


  2. 男生“空间推理能力”更好?并不是天生的!
空间推理任务指不借助实体,在脑海中对物体进行空间关系判断的能力。空间推理能力在男女中的表现差异也是较强烈的性别差异之一。


本月心理学公报上较新发表的文章研究整理了往年的实验,发现这种性别差异在小学才开始显现,并随着年龄上升,差异逐渐增加,而对于小学前的孩子,男女并未表现出差异。
儿童的空间技能可以预测他们以后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的成就,所以在儿童早期解决心理旋转中的性别差异可能有助于减少未来工科上的性别差异。
 
 3. 不要夸大某项运动的作用


很多人强调运动对促进认知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作用。然而这一说法可能是对运动效果的夸大。本月发表在心理学公报(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的文章对一系列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锻炼健身、体育活动和行为表演对认知能力的促进作用可能有着相同的心理学机制。


它们都通过一个更基础的心理学途径达成的——精神吸引和技能学习。也就是说,任何一项挑战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活动都可以促进认知发展,而不一定非要是瑜伽或舞蹈之类的某种特定运动模式。

 

 4. 拥有权力的既得利益者,更难感觉到不公平


优势不公平指在不公平分配中获得更多利益,劣势不公平指在不公平分配中获得较少利益。今年6月的一项研究考察了高、低权力个体对公平的感知。结果发现,人们对优势不公平的反应较慢、对其不公平事实感知较差;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在结果对自己不利(劣势不公平)条件下感知到更大的不公平, 而在结果公平或对自己有利(优势不公平)条件下却感知到更大的公平。

 

实验总结认为,当有利于自己时,高权力者更容易认为公平。 

 

  5. 经历磨难才能成长?


上半年的一个较新观点指出,并没有证据证明消极事件比积极事件有更大的价值。


而传统观点往往认为,相比于积极事件,消极事件更能通过促进自我感知的变化让人获得心灵上显著的成长。

 

人们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心理上的成长,这与所遇到的生命事件是否消极无关。该观点质疑了传统的创伤后增长模型,认为:成长并不一定需要痛苦。

 

 6. 假装外向可以提升幸福感?


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实验心理学期刊发表了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做的一项实验。实验中,被试要分别模仿外向和内向的人各生活一周,每周结束后进行一次测评。


结果发现,被试的幸福水平在模仿外向的人生活一周后得到提高,而在模仿内向的人生活一周后降低。研究认为,改变人们与性格有关的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幸福感和性格。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