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大部分的夫妻争吵,都有这样一个模式:
女性渴望沟通,却被男性用沉默拒绝;
男性渴望放松和安稳,却总被女性打扰.......
这个问题的根源,与社会分工分不开。

在长期的历史和观念影响下,男女性分工存在着一种普遍性的差异,男性主外,女性主内。
尤其是在结婚后。
女性会把很多家庭的事务放在自己身上,做饭打扫各种家务、陪孩子写作业上兴趣班等等;
男性则是把经济责任放在身上,他希望自己能有个事业上的成功,扛起房贷车贷养家的重压。
导致的结果是:
双方的价值寻求不同。
女性寻求家庭认同;
男性寻求事业认同。
这里说的是大部分现有的中国家庭。
虽然随着现在女性在职场中的不断崛起,这个分工正在松动,但我们需要承认:目前大部分家庭还处在这样一个性别差异中。
在这样的认同体系中,女性并不怕付出,甚至都不求什么回报,只是渴望沟通。
她们需要通过沟通来寻求一种确认:
确认辛苦被看见,确认付出被认可,确认压力有人知道。
而较合适、较便捷的就是寻求丈夫的确认,沟通只不过是形式。
遗憾的是,因为丈夫的沉默,这种确认总是失败。
就像婴儿咯咯笑着扑向妈妈,或哇哇大哭寻求安慰时,妈妈却面无表情僵坐在那里,没一点回应。
心里除了悲伤、委屈、憋闷之外,还有愤怒。
而男性则更渴望被外界照见。
被领导、客户和同事确认,拥有养家的能力,从而感受到价值与尊严。
为了更有精力地寻求这个认同,男性需要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他们希望回家就像回到了安全的巢穴,借此恢复体力和能量。
对“稳定”的需要,让他们在家庭中回避冲突。
也许是因为在原生家庭看过太多激烈的争吵、也许是因为不擅长沟通的性格、也许是因为过往有过歇斯底里的恋爱经验……
在多数男性内心,沟通更像谈判,是一种带有压力、破坏稳定的冲突。
于是,他们宁愿维系表面的和谐,也不愿陷入动荡。
而这种沉默,也会激怒女性,带来更加激烈的沟通,让他更笃定沟通是一件破坏稳定的事情,久而久之,更加不愿意沟通了。
可能有人会说,那如果这样大家不沟通更好?
其实不是的。
说到底,男性的沉默也是一种诉说:
我需要稳定,我需要事业认可。
而女性的唠叨,也是在说:
我需要你认同我的付出,我需要被看见。
好的夫妻是互为镜子,一次次确认对方的价值,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
这并没有一个铁定的标准,也不会那么正式交谈。
大多数夫妻认可彼此的价值也是在家长里短中实现的,日复一日小的互动才是常态。
小的互动,恰恰是婚姻亲密的重要基石。
首先,在当下去倾听。
穿透语言,去听到对方内心的需求。
其次,在沟通中分享,而不是只谈事情。
我们需要承认:夫妻除了谈孩子和工作就没得谈,这是常态。但不代表这些话题不好,要看你怎么用。
用不好就是隔离,用得好就是沟通。
若是隔离,就真的是只谈这个事,没有情感;若是沟通,是有情感分享的。
比如:
“明早你送孩子”
就是隔离。
“你送孩子吧好吗?我觉得有些疲惫”
就是沟通。
“周末不去你妈家了”
就是隔离。
“周末我们多年不联系的同学聚会,要
不先不去你妈那边了吧”
就是沟通。
真正的沟通,是会有“我”存在的。
而且还有“我的感受和想法”存在。
此时的沟通,就是分享。
除了家庭琐事、工作之外,还可以分享兴趣、分享想法。
婚姻中许多夫妻都对彼此的爱好视为“没用”,这会严重隔离你们的亲密。
我有个朋友喜欢打牌,吃完晚饭就去楼下和几个邻居打牌,这是他缓解白天工作压力的一种娱乐方式。
每次回家老婆都问:“怎么样?赢了几局?”,每每这时,他总是乐开了花,兴奋的描述输赢的过程。至今,他们夫妻的感情一直都很好。
较后,在日常中去理解和体验。
人和人较大的遗憾,就是内心不能互通,理解对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较直接的达成理解,就是去体验对方的生活。
幸运的是,现在很多女性都有参与到工作中,可以体验和理解到彼此在工作领域的不容易。
当然,如果男性也能多参与到家庭生活中,若是陪孩子写一次作业,想必就能共情到妻子的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