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庭的水箱,在干燥的社会上,他不爱人,也不自爱,必将焦渴而死。

1、
家有“亲情冷漠症”的孩子
我的一位来访者菲菲的母亲,给我讲了自己刚上初中,12岁的女儿的事情。
菲菲开学上初一,爸爸在外企做销售,平时应酬比较多,工作繁忙,经常到外地出差。
但是对女儿的学习要求比较高,期望值很大,平时回到家就是塞给女儿很多零用钱,女儿需要什么总是尽量满足。
菲菲妈妈是一位教师,她非常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家里也是尽心尽力。平时对菲菲的饮食起居照顾得非常周到,学习指导监督的比较多。
妈妈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称职的母亲,无论工作还是家庭,对孩子更是照顾得无微不至。
可是菲菲似乎并不认同妈妈的想法。她总是跟妈妈发脾气,遇到一点不满意的地方就闹情绪。
菲菲妈妈表示女儿对自己态度越来越冷淡,平时那么辛苦的照顾她,可是她不但不懂得感恩,还很敌视的态度。
菲菲的爸爸好不容易休个假想要带女儿出去散散心,可是孩子宁愿在家上网看偶像剧,也不愿意全家一起出去,连话都懒得跟父母说。
对此,菲菲的父母感觉非常的委屈,也特别地寒心,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更不明白女儿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冷淡?
在我接触过的青少年个案咨询中,与父母关系疏离,亲子关系淡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曾经有一个孩子这样对我说,“我没有办法跟我的父母在房间里单独呆着超过5分钟,我会觉得很不自在,我真希望他们不要到我的房间里来。”
相信每个父母都很难接受,幼年时期那些对父母无比依恋的孩子,一下子变得跟父母形同陌路。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出现如此改变呢?
2、
是什么让孩子如此冷漠?
1)过度被爱让孩子失去爱的能力
相比于父辈,我们这代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的关心和呵护要远超过他们。
大多数的父母都会把子女的抚育问题当成家庭中的*要事,凡事以孩子为先,似乎成为每个励志成为好父母的家庭的*要务。
即便很多家长工作繁忙疏于陪伴,但也都是以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为前提。因此,相比与我们及我们的祖辈,现在的孩子得到父母关爱的指数恐怕达到有史以来的较高值。
然而孩子真的这么认为自己得到莫大的幸福吗?
在与菲菲的交谈中,我试图引导她,你看妈妈那么忙还要每天给你做饭洗衣,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
菲菲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不是很正常吗?难道这就算爱吗?
爱本是流动的能量,有付出亦有接纳,如果只是单向的流动,没有任何的回馈,爱就会淤积,而接受的一方也会变得麻木,感受不到爱。
我的手指做了一个小手术,晚上睡觉的时候,5岁的女儿主动帮我铺床,小小的人儿搬着重重的被子忙来忙去,我问她,“为什么要帮铺床啊,以前都是妈妈做的事情啊?”
女儿说,“妈妈,这是因为我爱你呀,你感受到我的爱了吗?”
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到了一个幼小生命的意义。成人注视并强调了这种价值,他们就感悟到深深的爱意,在尝试给予的同时,他们懂得了什么是接受。
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强调父母、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互动。从小健康有效的亲情教育与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能让孩子建立一个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形成强有力的情感支持后盾,从而促进健康人格与健康社会交往模式的形成。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则进一步证明,3-5岁是幼儿开始学习自我控制、学习掌握各种规矩和要求的关键期。
很多家长误以为,3-5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无视孩子独立性发展的要求,对孩子千娇百宠、溺爱过度、事事包办代替。
比如:
生怕孩子自己吃饭乱撒,吃不饱,以至于6岁多了,还追在孩子屁股后面喂饭,养成孩子挑食和不按时进食的坏习惯;
孩子想自己穿衣、洗脸,家长总嫌孩子穿得慢,替他穿,担心他洗不干净,替他洗,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无能,不可能做好这些事情。到小学了,依然由父母帮着穿衣洗脸,觉得天经地义,一旦父母要求他自己做,他会抗拒或者应付了事;
有的家里有了好吃的,总是由着孩子吃,很少提醒孩子和家人分享;
家长的百依百顺会助长孩子的欲望,孩子习惯于接受而无法付出,就会以个人需要的满足与否作为快乐的标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