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强迫式亲子教育带来的负面效应
据一份调查统计,6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存在矛盾;82%的中学生认为家中有一个人较啰嗦;认为在家得不到尊重、父母经常不与自己交流的中学生有15.2%。

菲菲的父母对她从小要求很高,学习要努力,成绩要排在班级前三名,除了上学、补课、业余时间还要学钢琴、绘画、奥数,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艺多不压身”,可是他们没有考虑到菲菲内心的感受和实际承受的能力。
像菲菲这样的孩子在当今的社会并不少见,很多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打着为孩子能有更好的未来的旗号,不断用强迫的方式要求孩子提高生存技能,这些强迫的方式包括:责打、呵斥、讥讽、嘲笑、漠视、嫌恶,以及唠叨。
被强迫的痛苦体验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他们感觉父母和老师把自己当成了“分数的机器”,甚至是他们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
这种体验使他们变得冷漠、孤独、自私、无法拥有驾驭爱的能力,甚至种下反社会的萌芽。
前段时间,湖南沅江市三中,高三学生罗某用刀具刺伤其班主任鲍某致其死亡的案例正是这样一个极端的案例,令人痛心。
3)缺乏有效的情感交流
有别于那些经历父母离异或者亲子中断的孩子,菲菲以及绝大多数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看起来并不缺少跟父母的沟通和交流。
然而事实上,父母平时工作繁忙,回到家里还是跟孩子凡事讲道理,又是分析考试失败的原因,又是教育以后如何生存和发展。
孩子跟父母之间的有效的情感交流少之又少,孩子从父母那里感知不到真正的父爱和母爱,无法建立真正的感情支持系统。
菲菲的妈妈自身的社会角色是教师,回到家还是把女儿当作学生来对待,除了讲道理就是说教,导致孩子越来越厌烦和抵触。
父母对于菲菲的所谓的补偿,比如带孩子出去旅游,给孩子很多零用钱等,这些对于内心已经缺乏情感的菲菲并不领情。
在孩子成长的较初阶段,父母应该注重的是情感教育,而学校才是重视能力教育。
我的一位朋友在美国一所名校读博士,留学7年,他仅回家两次,其中一次还是因为他的父亲病危住院他才被迫回来。
据他描述,从小学到中学,他都是在父母的高压之下度过,每天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剩下只有一件事就是学习,父母跟他之间除了学习,几乎没有情感方面的交流。
父亲长年不苟言笑,唯独看到他的成绩单的时候,才会流露片刻的温情。他从小到大一直努力,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他说他拼了命的学习就是为了离开父母,离开那个让他无法喘息的家。
我常常在想,对我那个朋友的父母而言,用一个看起来光鲜亮丽的成绩去换孩子一生亲情的淡漠,这代价到底值还是不值呢?
4)结果选择理论
孩子的好行为或者坏行为多半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特定环境产生。
美国的行为学家和心理学家安东尼·比格兰,40年时间去研究儿童兴趣、技能、能力、习惯与后天养育环境之间的关系。
依据研究结果,他提出了“结果选择”理论:
“ 人类的行为顺序总是先评估结果如何,再反过去组织行动而不是相反”
也就是说,儿童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是在早期养育中,某个行为产生的结果,被不断学习固化。
譬如幼儿教育工作者发现,爱打人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喜欢打人的感觉,而是偶然发现击打能够赢得父母的关注,这种兴趣是在责怪中强化的。避免养出“暴力小孩”较好的办法是,减少对“暴力行为”的过度反应。
发展心理学认为0-3岁是孩子行为固化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及时给予孩子同情心、安慰行为能力方面的正面教育,就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缺陷,形成冷漠、自私的性格。
对于中国的父母而言,我们很多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来源于原生家庭,我们的父母。
自己也没有真正的感受到“爱”,所以也不曾真正了解过孩子的内心需要什么。
比如:当孩子满心欢喜的把自己喜欢的好吃的东西送到父母的嘴边时,父母出于疼爱孩子没有接受,让孩子自己吃了。
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表面上的虚假礼让,因为孩子原本真心的付出没有得到父母的情感反馈和接受,较后形成的就只是礼节礼貌,其中蕴含的感情成分慢慢的就消失殆尽了。
表面上的付出也是为了自私的得到,因此孩子根本无法养成感恩、真心付出的品质。
现在,你可以再回想一下,你家孩子是不是出现过以下情况:妈妈不小心摔倒,孩子不问妈妈是否疼,仍旧玩自己的游戏?对小伙伴摔倒、哭闹不管不问?与比自己小的孩子争玩具?喜欢拉拽宠物的毛发?……
如果出现类似情况,请你一定要及时引导孩子学会同情别人,对孩子进行安慰、分享行为的教育。错失这一教育,将会让您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