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爱孩子,
请先用心爱你的伴侣。
因为,
先是好夫妻,
才是好父母。

我见过这样的一家三口。原本他们都生活在北京。
但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考虑到孩子将来高考的问题,妈妈和孩子搬到了天津上学,爸爸一个人留在北京打拼。
我问这位妈妈:这样的两地分居要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她无奈地说:恐怕要等到孩子高考完吧!
从小学到高考完,为了孩子,两夫妻决定分居12年,想想都觉得恐怖!
和这位妈妈一样,为了孩子而牺牲彼此的父母还有很多。
每一位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
然而有时,这样的爱却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了夫妻情感,成为了家庭不幸的隐患。
一次,在和朋友闲聊中得知,她已经和老公分房睡7年了。
我觉得不可思议:你们才结婚8年呀,怎么会分居7年?
朋友无奈地告诉我,开始是因为照看孩子方便,又怕影响老公休息。后来时间长了,就回不去了。
前两年还想着重新睡在一起,但回到一张床上的两个人总是各种挑毛病。
你嫌我打呼噜,我嫌你抢被子,孩子更是哭喊着要妈妈,索性两人就一直分房睡了。
朋友说,自从孩子出生,两个人就再也没有回到二人世界了。
错在孩子吗?当然不!
是俩夫妻无意间把家中爱的顺序弄混了。
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家里,家中爱的排序往往是:
有孩子前,父母>配偶;
有孩子后,孩子>父母>配偶。
而这样的顺序却是各种矛盾的起源。
家庭中的序位,只有先爱伴侣,再爱父母;先爱伴侣,再爱孩子,家庭才会更稳固,更幸福。
看过这样一个心理实验:
几个妈妈得到三个空杯子,杯子分别代表自己、丈夫和孩子,她们需要将满满一杯水分别倒进三个空杯子里。
结果,妈妈们的选择出奇地一致:自己和丈夫杯子里的水少得可怜,而孩子杯子中的水却占了三分之二。
而后,换爸爸来分水,得到的结果也是一样。
那一杯满满的水,代表了父母内心的爱,而分水的过程,则代表爱的排序。
心理学家说:在我国很多家庭里,亲子关系是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的。
换句话说,家庭关系的运转是以孩子为中心的。
日常生活中多数夫妻都是这样,当专属于对方的爱称,从「老婆」「老公」变成「孩他妈」「孩他爸」时,一并调整的,还有内心的态度和爱的排序。
孩子生病了,老公回家对孩子嘘寒问暖,却把照顾孩子累了一天的老婆晾在一边,甚至还会责备她「连个孩子都看不好」。
孩子过生日,妈妈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准备,而到了老公过生日,随便对付一顿,甚至忙得忘记了。
爱的排序变了,
两颗心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
在《家为何会伤人》一书中,武志红说:
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糟糕的婆媳关系,二是严重的恋子情结。
演员朱雨辰年近40依然形单影只,恐惧亲密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有一个凡事以他为先、用生命来爱他的母亲。
她在凌晨四点起来给儿子熬梨汤,一熬就是十年;
她背着全部家当跟着儿子跑剧组,给他洗衣做饭;
她干涉儿子的每一段感情,令儿子的恋爱无疾而终。
妈妈的眼中只有儿子,没有自己,更没有丈夫。
然而,这样的爱,令儿子感到压力太大,也令女儿不敢结婚,因为她「无法做到像母亲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曾经,我们以为把孩子放在*位,好好爱护,孩子就会幸福成长。
殊不知,若夫妻眼里只看到孩子,看不见婚姻中的配偶和自己,
孩子没见过父母恩爱的模样,他也会把这种模式,复制到未来的婚姻中。
曾奇峰说:夫妻关系,才是稳定家庭的定海神针。
若夫妻能把对方放在*位,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知乎上有人提问:那些父母经常秀恩爱的孩子,较后怎么样了?
点赞较高的回答说:我表面上委屈,心中却很甜蜜。
尽管带着吐槽口吻,然而孩子满心满眼的骄傲与满足,隔着屏幕都快要溢出来。
孩子乐于看到父母恩爱,而不是都到他这里来争夺爱。
如果父母恩爱,孩子就会安心地做一个快乐的孩子。
记得美国育儿专家Mike Berry也曾分享过他的幸福秘籍。
每晚九点前都会提醒孩子离开客厅回房间:我和你们的妈妈已经一整天没见过面了,我们需要一点相处的时间。
给孩子较好的家教,
莫过于让他看到父母恩爱。
在爱中成长的孩子,总是能闪耀独特的光芒,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
夫妻关系,本应是一个家庭的首位。
稳固的夫妻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如果你爱孩子,那么请先用心爱你的伴侣。
只有夫妻相爱,孩子才会得到更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