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孩子很容易被影响(上)

别给孩子下很多负面定义,

贴很多负面标签,

这些负面的标签和定义,

较终会成为,

毁灭孩子一切美好可能性的毒药。

1、孩子更容易被潜意识影响

 

这些天我在看荣格的《潜意识与心灵的成长》。

潜意识对我们的影响往往是我们觉察不到的,但是又深刻地左右着我们的一生。

就像大师说的: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

 

潜意识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暗示”?孩子的潜意识是怎样形成的?潜意识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他自己就会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来看一个心理学家克劳特做的相关科学实验:

他要求人们进行慈善捐款,然后把一部分人拿出来贴标签。

如果捐了款就贴上“慈善的”,如果没捐款就贴上“不慈善的”。另外一些人则没有贴标签。

一段时间之后,心理学家再次要求他们捐款。

那些贴了“慈善的”标签的人,捐款的数额比*次捐款时要多很多;

那些贴了“不慈善的”人,则更不愿意捐款了。

另一组没有贴标签的人,则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现。

 

可见,不管是被贴上了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标签,人们都会根据标签上的内容,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改变,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那个标签的内容。

 

心理学上的这种现象叫“标签效应”。

 

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无论好坏,这标签所带来的社会及心理压力,会影响这个人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评价。

 

而孩子在这种效应中表现尤其明显,他们信任家长和老师,会把大人所说的话当成真理,孩子会陷入“自证预言”的心理模式。

 

2、孩子被贴上负面标签造成的破坏力很大

 

曾听说在西安的一所小学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放学后,有一些孩子,胸前戴着绿色的领巾,在人群中格外扎眼。

“你学习不好,戴绿领巾,我才是真正的红领巾......”

两个孩子嬉闹起来。其中一个孩子满脸愧疚、赶紧把“绿领巾”藏进书包,家长的脸上也全是尴尬。

对此,学校解释说,给这些孩子佩戴绿领巾的理由是希望“激励差生上进,争取早日戴上红领巾。”

 

可作为儿童心理工作者,听到这样的事情简直让人震惊。

 

“绿领巾”,“红领巾”的相对存在,客观上已变相给孩子划分了等级,哪怕“绿领巾”不是差生的标识,但很容易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自卑感,丧失信心。

 

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建立成熟的认知模式,处在学习、模仿的阶段,他们就像一面镜子一样:

你对着他笑,他就对着你笑;你告诉他“你不是好孩子”,他渐渐就会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真的不是“好孩子”,甚至自暴自弃。

 

3、避免在他人面前给孩子贴上差的标签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孩子较信任的人,家长要避免在他人面前说出孩子的缺点。

 

你可能认为这是一种谦虚的方式,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父母和别人一起否定了自己的价值。

 

就像青春期的时候,我有点婴儿肥,就和跑步杠上了。

因为每天都坚持起早去锻炼,回来还给一家人带上早餐,就被邻居夸奖。

爸爸总会开心又谦虚地回应一句让我难以释怀的话:“小孩子家精神头足,没事在找事做”。

虽然现在我对爸爸这样的回复能够理解了,但是当时,心里真的不好过。

自己的自律和坚持,并没有得到爸爸的正视,作为一个孩子来说,心里委屈又泄气。

 

(未完待续)

 

当我们对孩子不满意、想要批评孩子的时候,不应该任性、放纵地指责孩子的人格和品质,而是应该就事论事,指出孩子哪些具体行为是不恰当的,应该怎么做。

 

当然,有时候,我们自己可以做到不给孩子贴标签,但是在学校,在朋友群中,他还是难免被其他人贴上标签。

 

这时,我们要告诉孩子:标签是固化的,但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每一个家长都应该让孩子知道:

标签下的我们,

不是真正的自己。

家长对孩子有信心,

孩子就会越来越有自信;

那些被贴了“标签”孩子,

会因为家长对他没有信心,

变得真的越来越有问题。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