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上灯,对女儿说:“闭上眼睛,别乱动了。”
女儿立刻大声抗议:“可是我睡不着!”
我只好又强调了一遍:“我只是请你闭上眼睛,别乱动。”
我从来没说过“请你尽快睡着”,那是我女儿的脑补。
我当然挺高兴的,她能脑补出那句话来,说明她起码脑子不笨,能够猜到一个指令之后的真实意图。
但同时我也有担心,因为这一点聪明,她入睡可能就会困难一点。
“闭上眼睛,别乱动”是一条很简单的指令,是我认为她充分有能力做到的。
但她不安于这条指令,而去考虑“即便我照着做了,我可能还是睡不着”。
这样的思考,对当下有害无益。
同样的事情在我的工作中也常常遇到。
比如说,我跟学生辅导员讲,危机干预中哪些危险的信号需要注意。
有辅导员就问:“可是李老师,有的学生其实有危险的想法,但他就是憋着不说,也根本不表达这些信号,我们怎么去识别呢?”
我说:“那是另外一种情况了,但我刚刚讲的不是这种情况,我刚刚讲的你都记住了吗?”
他说那都很简单。
我说:“请你复述一遍?”结果他可能说不上来。
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要是这种方法不行呢?”,反而忽略了对“这种方法”本身的吸收。
其实,我教的是更简单,更常见的情形。
从现实性来讲,比他们考虑的那些例外情况更重要,也更有开展工作的空间,可以说他们是因小失大。
我做咨询的时候,有时候要教来访者尝试一些不一样的说话方式。
比如,用更坚定的语气表达拒绝。
但是教完之后,他们常常不能真的付诸实践。
下一次咨询的时候他们不说自己练习时遇到的困难,而是深入思考:
“万一”对方根本不听我的,
“万一”对方如何如何纠缠,
“万一”对方表现得更强硬,又该怎么办?
……
假如我们就这些话题展开讨论,完全还可以讨论十次二十次。
脑子更快的人,甚至一听我讲完就忧心忡忡地想到:“要是一直拒绝别人的要求,以后会不会就没朋友了?”
他距离“一直拒绝别人的要求”还远得很呢,但他已经在担心了。
老师都喜欢教聪明的学生,因为他们脑子反应很快,就可以省很多时间。
但是太聪明了也不好,因为脑子太快了,需要身体用工夫的地方,就有种种困难。
聪明是在头脑中加速的过程。
当我匀速前进的时候,聪明的孩子就在思考:他下一步会走向哪里?
你看,我明明还在这一步,但是在聪明人眼里,下一步等于已经有了。
他们思考的速度,快于我实际的步速。到我真的在走下一步时,他们的想法也许已经发展为:“这条路通向何方?”
他们绝不会满足于跟随我的步伐,而要直接预见到我的终点。
再然后,他们会猜测:
为什么要到那里?
到了之后又会如何?
今天还有什么其它打算?
这种思维的推进,大刀阔斧,我的路还没走到一半,他们在脑子里说不定已经演绎完了我的一天。
换到上课的情境,就是我刚说了上半句,学生就已然猜到了下半句,可能就连一堂课要讲的全部内容,都落到了他们的预知之内。
据我所知,这样的学生上课很容易走神……
对于聪明人来说,较难以忍受的情况不是一件事有多难,而是纯粹的简单。
没有难度挑战的任务,会让他们感到无所着力,继而注意涣散,不得已靠着“举一反三”之类的小花样来自我提神。
重复的练习是他们的死穴。
——你去问一个健身教练,他多半就见过不少这样的客户:他们一个动作只要重复一两遍,就会开始琢磨:
“这个练习真的管用吗?”
“这里面真正关键的元素在哪里?”
“练完这个,下一步练什么?”
借着这些天马行空的思考,他们才能松口气,从当下的枯燥中解脱出来。
而思维上的变化多端,就造成了行动层面的进步迟缓。
就拿我女儿的例子来说,“闭上眼睛,别乱动”是她入睡的*步,而“睡着”则是第N步。
她在第一步的阶段担心第N步的结果,反而连第一步也做不到。
所以我认识的学生里面,除了少部分天赋异禀的奇才之外,
真正较影响一个人的成就的因素,可能不是智商,也不是努力,而在于他有多“踏实”。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