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学会化繁为简(下)

接上篇......

踏实的人做一件事,是一件事;学一样东西,就学得到一样东西。

你只要看一门课较开始的时候,讲一些较简单的知识。

那些人可以不厌其烦地听进去,他们未来就算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也都不会混得太差。

而聪明人往往已失去了耐心,都趴在桌子上睡觉。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但趴在桌子上睡觉,还不算是较糟糕的学习状态。

我自己上课时也睡过无数,就我的经验来说,当然什么也没学到,但起码知道没学到东西。

更可怕的情况是自我催眠,感觉自己在学,实则空空如也。

一种典型的催眠方式,就是用手机把每一页PPT都拍下来,之后该开小差照样开小差。

他们以为自己学到了,但无非是在手机里储存了一堆只在考试前才会看一遍的照片而已。

有时我会禁止学生照相,但他们还是会把电脑搬到教室里。一边听课,一边噼里啪啦地打字,这样也算很努力。

但他们努力把课堂的内容敲进电脑里,就是为了自己可以更心安理得地记不住它们。

之所以说这种情况更可怕,是因为他们运用了不露痕迹的方式,把并没有真的学到什么东西这件事巧妙地敷衍过去

——“反正随时可以再看我的笔记。

这样的人也许会买很多书(然而不看),或者读很多文章(然而不想),或者整理出很多读书心得(然而并不用来改变自己)。

这些事做得越卖力,他们陷入的幻觉可能就越深。

 有一些读者常常给我留言:你说的没错,可是然后呢?

你看,他们关注的不是我说了什么,而是我没说的还有哪些。

描述一种现象,他们首先会想到:可是也有例外吧?

如果证明是一个普适的规律,他们又会说:原因是什么呢?

假设提出了原因,他们很快又抱怨:说得头头是道,怎么不讲一讲解决办法?

如果我有那么牛,连解决建议都提了,恐怕还是会说:道理都懂,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这种方式等于是说:我们来聊一聊A吧。

好啊,我较近认识了A的朋友BB是个好人,他还介绍我认识了C……”

你看,这种方式自有好处。

话题已经从A的身上转开了,但是在说话的人看来,似乎仿佛,自己并不算是跑题。

正如道理都懂,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这句话,说得很轻松,也就不会让人觉察到——其实道理也没有真的都懂。

我想,这里面大概也有一种安全感。

一个人学东西之所以无法专注,可能就是因为他无法忍受专注在一个点上的感觉。

学习一个东西(尤其是简单的,重复的)往往让人焦虑。

因为这一刻你真的停在一个东西上,就会意识到自己有多渺小,而要学的东西似乎还无穷无尽。

因此,用较快的速度跳跃式地前进,用摘要的形式纵观大概,存成照片或者写成笔记,或是把注意力投向这个东西之外。

然后呢,然后还有什么?这样就可以说:行了,这个我已经懂了。这是回避焦虑的法宝。

一口一口地吃饭太慢了,恨不得一口吃下一百口,谁叫锅里还有那么多?

所以重要的事情才要说3遍,可是上一段让你看了3遍的话是什么,你还记得吗?

对一个学习者来说,这是较好的时代,但可能也是较坏的时代。

 今天的信息是整个地泛滥了,你很难让自己真的不去焦虑。

如果你想用方便的方式解决这种焦虑,就只有不断吸收复杂的信息。

并不缺这样的信息源,随便在网上找一找,就有数不清的绝世武功的目录,这辈子肯定练不完,只好先用脑子过一遍。

如果真的想学一点东西,就需要一种特别的能力,我把它叫做忍受简单的能力

我不知道是叫能力还是勇气更好,因为它涉及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放弃。

——当你在某一个点上停下来,打算认真下点工夫的时候,这意味着放弃想象中的其它可能。

 你得到的只是简单的一点点,失去的却是头脑中的整片汪洋。

 一个人守着这样一点,面对巨大的不确定也不逃避,他要么需要很勇敢,要么是很天真。

  就像一个专注吃手的婴儿,他一旦意识到自己离长大还有多远,可能就急了。

这篇文章阐述的也不过是一个简单的道理而已,几句话就能说明白,并没有给出什么成体系的理论,方法,和建议。

然后呢?——然后我就停在这里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