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是因为你的能力配不上野心?
接触过精神分析的人都知道,精神分析的特点之一,是讲“因果论”。但特别之处在于,精神分析的因果论,讲的是“因果倒置”。
从“因果倒置”说开去,前不久曾有小伙伴留言问:“如果说渴望痛苦,才是痛苦的原因。那么,我为什么会渴望痛苦呢?”
在具体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想有必要先对渴望的“痛苦”做一下限定:接下来我们所谈论的,都是由于人们内心渴望遭受痛苦的愿望所引发的、有受虐倾向的病态痛苦,而非那些不可避免的实际的痛苦。
如何判定病态痛苦?在病态痛苦的人身上,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他不会放过任何让自己痛苦的机会,甚至感觉无论如何他也要设法将原本并不痛苦、甚至幸福快乐的场景,转变为痛苦的场景;他所承受的痛苦,已经超过了实际情况下现实因素引发的痛苦;让他们放弃痛苦,仿佛是十分不情愿的。
当面对一个人有这样的感觉,那他很可能就是处在病态痛苦之中。渴望痛苦,是他们不懈的追求。
这或许还是让人感到费解: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无论怎么看,“痛苦”似乎都要划在“害”的范畴里。一个人渴望痛苦,显然不合常理。
万物皆相对,假如痛苦相较于其他东西而言,反而成为一种“利”,那么渴望痛苦,就不难理解了。
在某些情境下,痛苦是有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的,这就是痛苦带来的“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痛苦究竟有哪些“利”。
痛苦具有直接的防御价值

作为一种直接的防御,痛苦有时可以作为保护自己、从而避免面对威胁和更大痛苦的方式。在生活中,披上痛苦外衣而伪装成的保护很常见。例如:
一位中年女性,总觉得自己是被冷落忽视的。细细探究会发现,实际上,她的内心中有着强烈的想要控制、占有他人的欲望。这种欲望在现实中显然会招致他人的不满和谴责,同时这种欲望也会引发其自身在道德上的罪恶感。当让自己处在被忽视冷落的痛苦中时,不但可以很好地压抑和隐藏这个欲望,避免了可能招致的他人对自己的不满和谴责,还抵消了因为自己这种欲望而引发的罪恶感。
一位男士常年被肠胃疾病所困扰,通过探索发现,因为工作能力的问题,他与上司的关系不太和谐。而疾病其实是他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因为藉由疾病,这位男士使自己经常处于一种无能为力、无法好好完成工作的境地,而疾病也成了应对这一境况很好的借口和托词。
这时,疾病的痛苦,可以被用来逃避自己面临的困境。就像这位男士,不但可以避免上司对自己的责备,求得上司的原谅,也避免了让自己意识到内在的无能和怯懦。要知道,让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和怯懦,显然是更加痛苦的事情。
这样类似的情境还有很多,这些实实在在的痛苦,当作为一种防御手段时,又带来了相比之下更大的好处,避免了去面对更大的痛苦。
痛苦是希望实现某种愿望的手段
病态的痛苦,其实都是被某种渴望满足的愿望所支配的,且这些愿望往往都是在实际中难以实现的,是很难用其他方式达成的目标。这时,人们渴望痛苦是因为:痛苦是有效实现这些愿望要求、并使它们建立在正当理由上的一种手段。
这样的情况也经常见到,当一个人的内在自我力量非常薄弱时,往往会有强烈的想要全然地依赖他人的潜意识愿望。这样的人往往无法真正为自己负责,期待并认为他人应该为自己的一切负责,出了问题也应该去谴责他人。但同时,残酷的现实又让他意识到:没有人可以给到他这样的满足。
于是,他们会感到:只有通过强迫他人,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痛苦,就成为了得力的好帮手。当让自己处在痛苦中时,他们便可以顺理成章地要求他人:
“我都这么痛苦了,所以你应该照顾我。”
“我都这么痛苦了,你还不来帮帮我,你就忍心看我这样吗?”
“我都这么痛苦了,所以你不应该再这样要求我了,这对我来说太难了。”
这时,痛苦就成为了他们获得爱、获得帮助、获得对他人控制的有效手段。不但如此,痛苦还让他们避免了他人向自己提出要求,从而免于让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