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太强势、怕社交、想太多……你的性格,存在哪

 

1.

多数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事情

 

武志红老师在咨询中遇到一个女孩。

 

她父母疼爱她的弟弟远远胜于她,对她的要求更是苛刻:没有鼓励,只有责骂;考不到第一,就是没有出息。

 

后来的她,长成一个看上去非常顺从、仿佛彻底没有了脾气的人。

 

在家里如此,在工作单位里也如此。

 

领导和其他同事常推给她一些本不属于她的任务,她不敢推掉,因为怕得罪人,怕伤害关系。

 

这样的她内心其实充满着抱怨与愤怒,但因为习惯性地讨好别人,她往往不会直接将这些不满表达出来,而是使用一些“奇怪”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说:

在别人请求她帮忙,但她并不想接受时,她会用假装看不到消息的方式表达你的拒绝;

 

当自己不喜欢的人向她请教,她也会拖延回复,用“不回应”式的冷暴力表达自己的攻击欲望;

 

当她答应了他人的任务请求,但却感到不公平和烦燥时,她会潦草行事,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

 

结果,常惹得领导和同事对她非常愤怒,导致她多次被开除。

 

换了很多公司和不同的工作,但相同的是她的讨好。

 

不难发现,她其实在无意识地重演童年的痛苦经历:

 

小时候讨好父母,长大后讨好领导、同事、朋友……

 

弗洛伊德把这种过程称作强迫性重复

 

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都会以自我损害的方式,重复童年时养成的负面行为模式:

遭受家暴的孩子长大后,和施虐者结婚,或者自己变成施虐者;

 

童年缺爱,长大后,越是渴望爱,越是容易爱上疏离、冷漠的人;

 

被家长管控得太严的孩子长大后,容易被别人操控。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人为地重演自己的痛苦,延长自己的苦难?我们为什么不从这样的模式中逃脱,去创造更好的生活?

 

这是因为,我们在有意无意中陷入了性格陷阱

 

 

2.

你掉入了哪种性格陷阱?

 

性格陷阱是一种开始于童年阶段、会影响一生的行为模式。

 

它源自童年时家人或朋友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比如被抛弃、批评、过度保护、虐待、排挤或剥夺。

 

在成长过程中,这些性格陷阱会内化成我们的一部分,影响我们思考、感受、行动、交际的方式。

 

哪怕已经离开原生家庭很久,我们仍旧会飞蛾扑火一般不断制造出让我们感到不公平、被忽略、贬低或者被控制的生活状况。

 

比如说:

 

陷入反刍陷阱的人,常常会不自觉地在脑海中回想自己经历的消极经历,一次又一次地让自己沉浸在这些经历所带来的痛苦感受中;

 

陷入社交恐惧陷阱的人,会想办法让自己尽可能回避社交活动或团体活动。不得不参加时,会非常焦虑,甚至因为紧张而脸红、发抖;

 

陷入脆弱陷阱的人,遇到问题时容易陷入一种灾难化的思维模式,第一反应常常是“要是做不好怎么办”;

 

陷入讨好陷阱的人,会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首位,而常常委屈了自己,甚至搞不清自己想要什么。

 

性格陷阱损害我们的自我意识、健康、与他人的关系、工作、幸福、情绪……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是,性格陷阱虽然令人痛苦,但它也带给我们一种可预期感和确信感,让人觉得宽慰和熟悉,在某种意义上,它会让我们觉得自在。

 

因此走出性格陷阱对一般人来说并不容易,这要求你走出自己熟悉的行为模式,但是,只有这样才能逃脱可能困扰你一辈子的泥淖。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