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拖延症患者的春天:克服不了的懒,是你的自我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

 
“拖延症晚期”
 
好吧,不管你是不是。
 
反正我是。
 
虽然大部分人都认为拖延是“时间管理”的问题。
 
但是,我觉得:
 
“拖延不是我主观造成”的。
 
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为了证明不是我「懒」而是「被逼无奈」。
 
我「专门」研究了“拖延”这件事。

 


 

01

 

拖延可能是在逃避某一种感受,

 

这种感受隐藏着我们怎么看待自己。
 
 
很多人把自己的拖延行为归因成时间管理问题,认为只要学习时间管理,提高效率,拖延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就像我自己,刚开始安排了周密的时间计划、购买了大量的时间管理课程与书籍。
 
结果,拖延症没治好,还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为什么呢?
 
因为拖延本身,
 
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管理问题。
 
他关系着复杂的心理问题,
 
本质是一个人如何跟自身相处。
 
表面上看,我们拖延的是事情。
 
但实际上,我们是在逃避某一种感受。
 
仔细回想一下,你的某一次拖延行为,背后是不是隐藏着某一种感受?
 
比如恐惧、渴望、怀疑、焦虑等等。
 
举例说:
 
当你需要完成某一个项目时,因为遇到了阻碍,总是被会领导催促进度。
 
每次一收到领导的消息,你不仅不愿意回复,反而因为对收到消息的「抗拒」,拖慢了项目进度。
 
为什么?
 
因为你的内心,可能存在一个假设。
 
“我是万能的”。
 
这种假设让你不愿意承认项目受阻,
 
害怕承认自己无能。
 
而这种“恐惧”,正是你拖延的根源。
 
再举个例子:
 
有一个老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所以经常报名参加授课的比赛。
 
每次报名比赛时,他总是自信满满,一定早点开始准备,拿一个好名次。
 
但是,琐碎的工作总是打乱他的计划。
 
时间越晚,准备越仓促,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害怕自己无法完成“拿个好名次”的期望。
 
所以,他在一边责备自己“没有早点开始”,一边继续用“没有时间准备”来为自己缓解压力。
 
从自信满满到抱有侥幸心理,再到直接放弃。
 
其实他每次报名时都下了很大的决心,但是每一次比赛完之后,他都心力交瘁。
 
是不是觉得很奇怪?
 
明明我们目的是把事情做好,可是最后的行为却是「不断拖延」。
 
其实,这是我们在利用拖延。
 
 
比如这个老师,万一比赛失败,他可以用”没有足够时间准备“来当作借口,而不用面对自己可能”没有足够能力“的现实。
 
当我们用拖延来帮助我们自己不用去面对那个没有价值的自己时,其实,在我们心里有一个等式:
 
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而这种等式,让我们害怕自己表现不好,害怕被认为是没有能力的人,害怕产生自己很”糟糕“”没有价值“的感受。
 
在这里,拖延就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
 
他虽然表面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煎熬,但实际上,比起产生”我没有价值“的感受,拖延带来的煎熬其实更容易承受得多。

 

 

02

拖延的背后,

 

可能是你的时间感出现了偏差。
 
 
人的时间感有两种:
 
一是客观时间,也就是我们的钟表和日历所代表的时间。
 
二是主观时间,也就是我们口中的“10分钟就到”、“吃完饭就去写稿子”、“马上就睡了”等等。
 
当这种主观感受和客观感受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会迷失在自己的时间里,导致出现「时间感偏差」。
 
我们要先完成自己手上的事情,但是对自己当前需要做的事情却产生了时间误判。
为什么我们会出现「时间感偏差」呢
 
这要从我们成长的各个阶段讲起。
 
婴儿时期,我们“饿了”马上就需要被满足,不然就会感受到绝望甚至恐惧。
 
当一个成年人用婴儿时期的时间来生活时,就会难以忍受恐惧和焦虑。
 
为了避免产生这样毁灭性的情绪,拖延行为就产生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开始有了对时间的感知,他知道,现在饿了,什么时候可以得到满足,所以产生的短暂的焦虑可以忍受。
 
但是,与此同时,「时间」也变成父母掌控我们的「武器」。
 
父母不再对幼儿的所有要求即刻满足,反而可能以此为要挟,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安排。
 
当我们无法再掌控时间,时间就会变成我们的敌人。
 
成年人以幼儿的时间生活时,我们就会格外讨厌「被布置任务」和「截止日期」。
 
为了宣誓自己对时间的掌控,摆脱被控制的感受,我们会选择拖延。
 
到了青春期,成长带来的身体和思想的巨大变化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无限性,但课业和人际关系的压力又让我们感受到压力。
 
为了摆脱不断被要求做选择和应对「最后期限」所产生的巨大压迫感,我们往往会用拖延来否认时间的流逝。
 
成年后,当我们仍用青春期的时间生活时,我们就会用拖延来拒绝思考未来的事情。
 
一个人的时间感,就是这样随着我们的人生逐渐发展的。
 
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需要完成的时间课题。
 
但当我们某一个阶段遇到阻碍时,就会困在当下和时间的关系之中,停滞不前。
 
拖延者就是这样,他们的时间感知能力与他真实所处的时间阶段不相符合,于是采用拖延的方式把自己困在当下的阶段里。
 

 

 

03

拖延,

和我们的「神经可塑性」有关

 
 
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拖延行为会依附于大脑,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变化而延续下来。
 
举个例子,有一个人,在大学时是学生会主席,在一次高校联合会议的演讲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失去了学生会主席的职务。
 
很久以后,关于这件事的真实情况已经记不清楚。
 
但那时留下的“羞愧”、“懊恼”的情绪感受一直影响着他。
 
此后,一旦遇到演讲相关的工作,他都会本能地排斥,不愿意面对。
 
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试图用“拖延”缓解这种糟糕的感受。
 
可是随着每次都使用相同的方式来避免产生这种糟糕的感受,在大脑中就形成了一个特定的“通路”。
 
每次遇到演讲相关的工作,他都会用“拖延”的方式应对。
 
《拖延心理学》中,将这种大脑不断强化的“拖延”形容为我们在山间滑雪所形成的轨道。
 
当我们第一次下滑,有很多选择,但当我们形成了固定的滑行路线,雪橇就会划出越来越深的轨道。
 
我们的每一次“沿着固定轨道的滑行”,都会影响你的大脑结构,这是我们的「神经可塑性」,让拖延行为依附到了我们的大脑之中。
 
大脑中建立的神经连接一旦建立并且得到强化,就相当于已经固定的雪橇轨道。
 
一旦建立,会越来越牢固,很难再轻易消除。

 

 

 

04

那么,

「拖延」就无法避免了吗?

当然,不是。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觉察力,打破「旧的神经连接」。
 
让自己保持在高度觉察的状态之中,介入旧的习惯,打破原有的神经元连接,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怎么让自己保持高度的觉察力?
 
①重视自己的情绪
 
当情绪产生,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可能在逃避某一种感受。
 
拖延,只是我们逃避这种感受的方式。
 
尝试问问自己:
 
我此刻的情绪是什么?
我逃避的感受是什么?
拖延是否能帮助我逃避这种感受?
 
重视自己拖延背后的情绪,觉察自己情绪背后逃避的真实感受。
 
觉察,其实就是改变的开始。
 
②重塑认知保持理性
 
即便能够意识到情绪的存在,但是往往很难克制自己的思考。
 
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培养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重塑认知。
 
比如说,通过内在对话帮助自己恢复到理性思考的层面。
 
事实是什么?
发生这件事有什么背景?
我的情绪是什么?
我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我现在可以怎么做?
等等。
 
通过有意识地调整我们对不愿意面对的情景的反应,可以避免我们重复经历焦虑、恐惧等感受。
 
而当这些感受都可以忍受时,我们就能坦然面对因为拖延而无法完成的事情,从而展开正确的行动。
 
③建立良性的自我运转
 
当我们尝试做一件还没有形成习惯的事情时,每跨出一步,都可能会经历糟糕的感受。
 
在这个时候,我们如果能够以鼓励而不批评、友善而不攻击的态度来面对时,可以给自己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帮助我们走出糟糕的感受,创造一个完整的内心状态,进入良性的自我运转,从而避免拖延。
 
然后,我们需要摆正心态,接受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当我们要进行改变时,很快就会发现,动力和阻力会同时发生作用。
 
一旦我们要迈出改变的第一步,内在的不适感会让我们试图找出各种理由保持现状。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允许这一切「发生」。
 
怎么做呢?
 
比如:
 
  • 尝试一个方式,哪怕收效甚微,也要记录下内心的感受;

  • 盘点自己的拖延,看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会出现拖延、在拖延时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会用什么样的借口;

  • 从一个小计划开始,选定自己正在被困扰的拖延行为,记录自己在改变的过程之中的每一个小的进步,时刻关注自己产生的逃避的想法,允许自己在坚持不住时休息,但休息过后仍要继续坚持;

  • 懂得为自己的改变复盘,每次进行改变之后,对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进行评估,回顾自己每一次想要放弃时的想法,制定能够帮助自己更好的计划;

  • 学习新的技能,学习管理自己的时间、学会「拒绝」、增强自身的意志力,帮助自己缓解拖延。

 
《拖延心理学》里写:
「拖延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性弱点」。
 
由此看来,
「拖延」这件事,不仅发生在我一个人身上。
 
既然如此,
今日份学习到此为止,
毕竟,吸收学习也需要时间~
 
不妨再给我两天。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