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心理学院 > 心理文章 >

内向的人,可能更懂得表达自己?

我们平时会这样形容一个人:“A 是个内向的人,平时不爱说话”、“B 是个外向的人,总爱泡吧”……性格,在心理学上更精准的术语叫做 “人格”

 

人们在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时,往往会带上一些评判,评判里也难免带有感情色彩、更是透露着我们主观上的偏颇。

 

那么,我们的这些想法,哪些是对、哪些是错的呢?

 

a.外向的人更具备领导才能?

 

一般我们都认为:优秀的领导,定计划定目标、敢于讲话、擅于执行,更重要的是,领导必定要统领一群人、带领大家共同前进。

 

怎么看来看去,似乎都是外向性格的人更胜一筹?

 

美国沃顿商学院 Adam Grant教授和哈佛商学院 Francesca Gino教授等人在 2010 年联合发表了一项颠覆性研究,结果显示:

 

决定因素并不是领导者本身的性格,而是领导者与员工的性格搭配。

 

当领导者与员工是内向型领导+积极主动型员工,或者外向型领导+听话配合型员工的搭配,那么工作效率将会是比较理想的。

 

当外向型领导遇到积极主动型员工,这种组合对企业来说很可能是种 “灾难”,因为外向型领导遇到工作积极主动、一天到晚这样 “抬杠”的员工,肯定受不了。

 

b.内向的人也渴望享受社交?

 

没有一个人可以这辈子就只和自己打交道,内向者也不例外。

 

只不过对内向的人来说,社交活动会是一件非常耗费精气神的事情。

 

那些社交场合的视觉和声音刺激,对内向者而言是过量的。如果一个内向者在一段时间内参与的社交活动、超过了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 “生病”。

 

心理研究表明:内向性格的人,大脑对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更为敏感。

 

少量的多巴胺已经足够刺激内向者的大脑,而外向者对多巴胺的敏感度较低,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交刺激,才能感受到内向者已经感受到的刺激。

 

c.内向的人承受不了那么大的社交量,是因为他们害羞吧?

 

在心理学上,内向性格与害羞,是两个彼此独立、完全不同的概念。

 

害羞和羞怯是指:在某些特定的社会场合下,非常紧张、焦虑、不自在的状态。

 

紧张的时候,只有准备不充分的人才会怂;而准备到位的人,反而会比平时练习的表现更出色。

 

其实呢,无论你性格外向或是内向,都有可能害羞、或是羞怯于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言行举止,这和内向外向性格毫无关系。

 

d.内向的人都不擅于坦露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外向者可能会通过语言、神态、肢体语言等来把自己的各种感觉,把高兴、悲伤都演绎出来、甚至在别人面前演绎成大喜大悲。

 

内向者虽然不会这么做,但如果你去读读他们创作的文字、画作、音乐作品,你会发现一种更为深邃的情绪表达。

 

这是因为内向者更倾向于把自己的情绪内化、掌控在行为层面之下,所以表现情绪的方式也就不同。

 

e.一个内向的人拒绝和我聊天、是因为 ta 讨厌我?

 

的确,要和一个内向者开始一段谈话、天南地北谈很久,也许是件很难达成的事情……

 

但这并不代表在内向者的眼中,你是个“讨厌”的存在。

 

相反,内向者会因为看重你、重视你们之间的谈话,所以会避免和你浮于表面的聊天。

 

f.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快乐?

 

若是有人走进了这个误区、或是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那一定是对 “快乐” 有所误解。

 

真正的快乐,不是嘴里的笑声、也不是脸上的笑容、更不是手舞足蹈,而是内心的平和。

 

太多的研究证明:独处是内心平和的必要环境。甚至是,在旷野、荒原、森林等空无一人的环境里的极致独处,能帮助人们找到生命的意义、激发创造力、更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也许,内向的人天生比外向者更懂得:孤身一人独处的价值、意义、和快乐。

------分隔线----------------------------